打破種植牙“最難集采”困境
【實務探討】
打破種植牙“最難集采”困境
■ 陳福穩 海青 趙娟
種植牙是一種重要的缺牙修復方式,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大眾對種植牙的需求也在增長。然而,因種植牙價格昂貴,未被納入醫保目錄,病患只能全部自費,這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由于不在醫保目錄內,其銷量無法得到保障,企業也不愿讓價,導致種植牙價格始終在高位徘徊。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針對社會熱議的種植牙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問題,國家醫保局明確表示,力爭推出地方集采聯盟改革。雖然政策導向已明確,但如何引導醫療機構參與集采聯盟是一個難題。若將種植牙納入醫保,按照現有缺口,醫保基金支出將大量增多。而種植牙集采困境背后更深層的矛盾是:大眾對于醫療項目的降價需求是否應一一滿足?這是集采常態化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種植牙集中采購的現實問題
問題一:市場決定價格,服務費降價空間有限。
與以往成功開展的醫療耗材集采不同,種植牙對公立醫療體系的依賴度較低,其屬于醫療美容,具有較強的消費屬性。公立醫院種植牙一顆約為1.2萬元—2.5萬元,私立醫院種植牙一顆價格約為7000元—1.8萬元,價格更為便宜。公立醫院之所以價格高于私立醫院,運營成本是重要因素之一。與公立醫院相比,私立醫院價格優惠,服務品質好,在私立醫院自由執業的口腔醫生,一臺手術的收入遠超公立醫院。這樣一來,作為種植牙市場的主體——私立醫院,對推動種植牙集采缺乏動力,“以量換價”也就無從體現,集采之路難以進行。
另外,種植牙自身價格僅占手術的三到五成,手術中還需機臺、牙冠、螺釘等其他耗材,同時手術費(醫生技術費)不菲,不同資歷牙醫的收費差別較大,即便是種植牙品牌與規格一致,醫生不同,手術差價也在3000元左右。由此可知,耗材雖然可用國產替代的方式統籌降價,但牙醫的培養周期、人工成本以及手術翻臺率都是固定的,難以提效,這也決定了沒有過多降價空間。目前,無論是進口還是國產的種植牙廠商均對集采表示支持,這是因為只要能保持“以量換價”,廠商利潤還是可以保證的。但因種植牙技術主要集中在私立醫院且人工費用難以降低這兩個核心因素,“量”仍無法真正保證。
問題二:市場供給困難,國產化任重道遠。
種植牙定價除了品牌溢價以外,更多還是不同價格區間對應不同材料。這既體現在使用壽命方面,價位越高使用時間越長,同時也與病患牙槽情況有關。目前,許多私立醫院在低端產品上通過進一步降價來吸引市場,隨后提升高端產品的滲透率,但高端產品因成本所限,本身就缺乏降價動力。如果強行“以量換價”,將高端產品價格降至一定水平,所有病患以后均使用高端產品,那么低端產品的“量”是否能加入高端產品之中,這對于醫療機構報量與企業報價而言是極其困難的。高端種植牙耗材的國產化情況也不容樂觀,國產種植牙技術在表面處理工藝與加工精度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直接決定了產品的使用壽命與性能。
另外,種植牙系統都有配套的種植工具,高端產品目前均在打造這種“產品生態”,但國內種植牙體系未能發展至這一步。再加上國外高端品牌的長期打壓,國內種植牙僅能在低端市場尋找空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自身的商業化與技術迭代。
問題三:種植牙集采成果能否作為醫保部門的績效考核,有待明確。
常規型治療產品的全國型帶量采購已成為常態,曾經較為敏感的二級市場無人繼續討論,但集采畢竟只是“壓縮”流通環節的手段,從特定角度審視,集采部門承擔了部分“福利組織”的職能,其是促進“醫藥分離”的一項機制,切斷醫生“灰色收入”的利劍,所以,哪一項產品中的相關比例過重,集采便會向此處轉移。基于此趨勢,當流通體系成熟后,國內種植牙產業重心會更多向研發端與制造端轉移。但是,醫保部門需權衡耗材流通必需的“教育推廣成本”,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業推動,目前,集采卻忽略了此項支出。
此外,除了壓縮中間環節降價以外,集采還能扶持“后來者”。許多企業此前市場占有率不高,部分還是談判前剛上市的品種,但依靠集采甚至實現了“從零到十”的跨越。
種植牙集中采購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政策解讀培訓,引導病患科學選用種植體。
種植牙具有一定特殊性,病患因自身知識所限,選擇權通常在醫生手中。對此,建議分片對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培訓,確保政策全解讀、培訓全覆蓋,引導病患科學選擇質優價廉的種植體,讓其感受集采政策紅利。正確理解醫保集采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大眾理解種植牙集采的內涵與意義,避免誤導大眾期望值。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都應持續加強政府集采與臨床意義的宣教工作,避免理解歧義與醫患糾紛。
二是加大國產企業扶持力度,推動種植牙產業發展。
鼓勵引導國產種植牙生產企業與醫療機構開展研發應用合作,支持國產高端種植牙首次在國內醫療機構使用,對在醫療機構使用的給予優先支持,具體包括但不限于優先審批、無償資助、保險補償等。針對國產種植牙的產業特點,立足推動相關產業下游延伸,開展國產種植牙的首批次應用工作,采取種植牙生產企業與醫療機構的雙向扶持方式。對于國產種植牙生產企業,根據其首批次銷往國內醫療機構的到賬金額進行獎勵補貼;對于國內醫療機構,根據其首批次采購種植牙金額占上年度采購進口種植牙金額的比例,分檔進行獎勵補貼。
三是堅定集采工作方向,保持改革戰略定力。
種植牙集采就是要動“奶酪”,部分既得利益者與未深入了解者的質疑在所難免。改革涉及面廣,做到面面俱到極為不易。實踐改革應分辨好各方信息,做好論證、吸納、綜合等工作,明確方向,保持戰略定力,勇于面對困境,砥礪前行推進改革。種植牙集采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化工程,仍需不斷總結提升,固化那些好的經驗,為其他高值醫療耗材的集采工作提供有益借鑒;而對于那些有待論證、優化的方面,要及時查漏補缺,促使其制度化發展。
結語
令筆者欣喜的是,今年1月11日,口腔種植體系統集采產生擬中選結果,人稱“史上最難集采”,此次擬中選產品平均中選價格降至900余元,與集采前中位采購價相比,平均降幅55%。國家醫保局提供的信息顯示,集采前價格較高的士卓曼、登士柏、諾保科種植體系統從原采購中位價5000元降至1850元左右,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奧齒泰、登騰種植體系統從原采購中位價1500元左右降至770元左右。
總之,要使種植牙集采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還需在醫療、市場、研發等多個環節上持續發力。隨著集采的常態化與制度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鼓勵醫生更愿意提升服務技能之后,我們離“種牙自由”將再近一步。
(作者單位: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