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是不是個問題
“剩女”是不是個問題
■ 孫沛東
上月,英國BBC報道了中國“剩女”——她們往往27歲以上,自信、收入高、名牌大學畢業、有房,但嗷嗷待嫁,每個人都有一顆“恨嫁” 的心。中國“剩女”似乎走向世界了。
其實,“剩女”是一個被社會建構的偽命題,其背后隱含著“男主外,女主內”的二元對立式性別價值體系。與之相伴的是“白發相親”,即父母代替子女相親。在上海,這些父母介于50到70歲之間,絕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他們中七成人曾上山下鄉、經歷“文革”,而且一半以上人的配偶也是知青。
“白發相親”又有哪些原因呢?
其一,下鄉是知青一代一次陡然的生命轉折,是一種向下的社會流動,它導致不少知青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甚至已婚者婚姻不幸福。正是這種被延后的戀愛與婚姻生活,使得他們對子女的婚姻有著非同尋常的急切與焦慮。
其二,獨生子女政策也是推動“白發相親”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三,不完善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造成知青一代父母,對自己及子女的未來生活充滿擔憂,所以力圖在婚姻市場上尋求“上遷婚”的可能,試圖通過婚姻關系的締結,為自己和子女的未來獲取更加可靠且有保障的人生保險。
可見,相親演繹的并非“剩男剩女”的戲碼,真正的主角是知青一代父母。“白發相親”是他們對當下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遷尤其是市場化的一種回應與策略。
一方面,獨生子女一代是在整個社會轉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紙尿褲一代”,其自我意識和自我中心的實用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比父輩們強烈。
另一方面,在網絡和新媒體的技術條件下,他們與那些生活在西方的同齡人相差無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50后父母造就了內心追求自我但又包袱沉重、不能完全自我釋放的80后子女,80后婚戀的焦慮,其實是代際累積的結果。
(摘自3月8日《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