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限塑”一場尷尬 塑料袋依然我行我"塑”
5年“限塑”一場尷尬 塑料袋依然我行我"塑”
2013年06月03日消息,“限塑令”沒有發揮人們所希望的效果,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記者調查發現,消費者難以改變使用塑料袋的習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與之對應的是,賣家也不愿因為塑料袋問題得罪顧客。在監管上,目前存在的“多頭管理”也讓政策的執行面臨真空狀態。圖片來源:CFP
消費者習慣很難改變
“在我看來,導致‘限塑令’實施效果變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民的消費習慣還未轉變。”安徽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環境工程系范教授這樣告訴記者。前不久,他曾對“限塑令”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自帶環保袋或塑料袋”市民的比例僅為17.5%,而“購買塑料袋”的比例高達33.2%。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消費者對“限塑令”普遍知情,但總會以“不方便”為由,讓攤主免費提供塑料袋。“主要還是為了方便,免費塑料袋回家還能廢物利用。”不少市民都持這樣的觀點。
在合肥一些小區門口的小超市,即使是標準的購物袋,也不會向顧客收費。“以前我們是收費的,但像這樣的社區小店,收錢會導致銷量下降,最終我們只能取消收費。”一家超市的經理說。
“商家免費提供,消費者樂意接受,皆大歡喜之下很多人并不關心塑料袋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范教授說,這種消費慣例,多年來商家和消費者都習以為常,盡管多數人對“限塑令”表示認同,但習慣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多頭管理”監管難到位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小小的塑料袋管理涉及發改委、環保、商務、工商、質檢、稅務等多個職能部門,“限塑令”的執行因為多頭管理而存在許多困難。
在“限塑令”政策的執行上,工商部門負責塑料袋在農貿市場等流通環節的監管。記者從省工商局了解到,“限塑令”出臺后,我省工商部門也做了巨大的工作,前三年一共查處不合格塑料購物袋近308萬個,查辦案件465起,罰沒金額63萬余元,有力地打擊了違法行為,減少了污染,凈化了市場。不過,一位工商所的基層執法人員告訴記者,在實際執法過程中,攤主經常與執法人員“捉迷藏”,監管和查處確實很難。
使用環保塑料袋成本高
“限塑令”在大賣場、商場推廣得相對順利,但在農貿市場推廣卻顯得困難重重。對此,也有專家認為,主要是農貿市場攤販本身的利潤空間有限,大量使用環保塑料袋會增加其成本壓力。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