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非意外“騙補”
一場非意外“騙補”
■ 本報記者 孫善臣
原本是一項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卻因近日甚囂塵上的“騙補”事件被蒙上一層陰影。
在一些企業看來,“終端管理不規范”是補貼“對不上數”的主因。某些業內人士則認為,企業終端管理不善的問題早已存在,甚至“企業已將節能補貼作為套利的‘沃土’。” 難道這場“騙補”真的不如公眾想象中那般“意外”?
企業:終端管理存疏漏
根據國家審計署近日發布的一則審計結果公告,在對天津等18個省市2011年、2012年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節能環保類3個款級科目資金(以下簡稱“3款科目資金”)的審計中發現,有348個項目單位擠占挪用、虛報冒領節能環保類3款科目資金16.17億元,占延伸審計資金額的2.6%。公告涉及的項目單位數量、違規資金額度以及種種不正當的“騙術”令人觸目驚心。
日前,記者試圖電話連線上榜企業,但多數企業負責人手機關機或不接電話。取得聯系的企業也僅向記者表示,對此次審計出的“騙補”事件不作任何回應。
不過,也有企業就審計問題發布了對外公告。
一家知名空調企業就審計結果作出說明:審計署檢查結果稱項目單位通過多報節能空調銷售量,違規獲得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資金,主要原因是終端經銷商填報數據不規范、不嚴謹所致。此外,該企業還提及時間誤差因素,并特別提到其中標的某大學政府采購項目,有1萬多臺空調之多,但因安裝時間推遲至政策結束后而未能享受財政補貼。
該企業認為自身并無騙補行為,但坦言公司對終端管理存在疏漏等問題,并表示公司將積極整改,完善管理,杜絕類似問題發生。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防范“騙補”現象,財政補貼流程設置得很嚴密,但是政策執行中出現問題仍不可避免。姜風認為,多數家電企業不會有意“騙補”,但由于管理不夠嚴格和細化,尤其渠道管理有所欠缺,加大了企業在政策執行中出現問題的風險。
“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財政補貼項目在規范和引導企業經營與發展上起到重要作用。”姜風向記者表示,審計結果暴露出企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企業應吸取教訓,在未來發展中把加強渠道建設和終端用戶信息管理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政府:補貼資金該咋補
“騙補”事件的披露使財政補貼的安全問題再次受到高度重視,如何用好財政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和節能減排成為緊迫課題。
“財政資金的使用應少用補貼方式。”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向記者表示,財政補貼方式資金管理成本高,資金安全問題防不勝防。現階段,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政補貼方式由于管理成本高,不應過度使用,而應盡量少用。
談到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橫跨多個年度的補貼項目時,賈康認為,其實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有時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由于審計成本較高,全都進行延伸審計也不是很現實。對于發現的大量問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加以控制,并督促問題企業加快整改。此外,他還認為,在資金的使用中,應推進多重審計,加大懲罰力度,強化審計的威懾力。同時,對于查出的問題,要切實加大懲罰力度,提高違規成本。
與財政補貼宜少用的觀點有所不同的是,姜風更注重財政補貼方向的調整。她認為,應當調整財政補貼的支持方向,不應把補貼重點放在刺激市場上,市場應當交給企業做。而國家財政補貼應重點提高我國產業研究能力,鼓勵并支持企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攻克技術難題。
姜風還認為,要想確保財政資金在支持產業發展中高效安全運轉,企業自身應當嚴格自律,積極配合國家補貼政策的實施。同時,相關部門、機構應當加強財政資金的監控與管理。此外,她還表示,希望相關部門在資金的使用方向上,多聽聽行業協會的意見。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