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標標準編制亟待規范
評標標準編制亟待規范
■ 王東普
政府采購評標標準是對采用招標類采購項目制定的一種評分方法,是將采購項目中包含的因素,如價格、質量、服務、信譽等分解成不同的標準,并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確定不同因素在總分數中的比重或權數的一種方法,是專家評標打分的標尺。實踐中,筆者對部分區縣采購代理機構的評標標準文件做了實地調研,發現在評標標準的編制主體、依據、方法等諸多方面存在問題,嚴重損害了政府采購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主要問題
一是責任意識淡薄,推脫責任行為突出。有些區縣采購代理機構在編制評標標準文件時,“庸、懶、散”,缺乏責任意識,甚至通過模糊評標標準,推脫自身的“把關”責任,由此放大了評委的自由裁量權,損害了采購結果的公平公正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機械制定價格分,僅依據法定公式直接計算導出分值,而不分析不同項目的需求和目標。二是主觀標項更“主觀”,如標書中“技術方案分值”中規定“考慮方案的完整性、先進性、可靠性、兼容性和可擴展性”,但并無相應的量化指標,必然使評委步入估分或“傾向打分”偏差之列。三是客觀標項難客觀,本應作為客觀項評分的標準卻被列入主觀評分項中。
二是評標標準編制粗放,專業性不足。受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所限,部分區縣采購中心制訂的打分標準或形同虛設,或照搬法律條文,或缺乏誠信。比如,某市區采購中心在實際招標投標中涉及聯合體投標蓋章,只照搬法律條文應付,不考慮法律法規的地域性、實踐性、新舊文交叉適用性等問題,只規定“必須采取膠封的方式進行裝訂并加蓋騎縫章,否則視為無效投標”,至于蓋章性質、數量、種類,密封形式等不予明確,致使項目中途流產。
三是利益誘惑致使評標標準文件傾向性明顯。不可否認,政府采購各方當事人首先都有“利己”的私心,在缺乏制約機制的條件下,很難保持客觀的立場。采購人會利用采購需求參數的特殊設置左右招標結果;采購中心、評標專家會在招標、投標過程中表現出傾向性,造成評標文件編制工作的不公正。
原因分析
其一,政府采購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部長令第18號)雖然對評標標準做了相關規定,但是缺乏細化標準。這就造成在實際操作中,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為逃脫責任,常以“酌情打分”避之,為評標專家主觀傾向性打分提供便利,也為投標商只在投標文件的表象(封面裝訂、內容、厚度、花色等)上下工夫埋下了“禍根”。同時,相關法規、政策也未對違規、違法的編制行為制定相應的制約、懲罰措施,約束力明顯不足。
其二,量化標項評分標準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政府采購市場繁雜、行業間數據資源信息共享難、評標專家素質參差不齊和態度不端正等多種因素,導致質疑投訴不斷。面對種種投訴,不少采購代理機構也僅僅以“評好評賴是專家的事”草草了之。
其三,從主觀方面來看,由于缺乏相應的制約機制,部分采購代理機構追逐私利,為“關系戶”制定量體裁衣的評標標準;對風險大、難把控的招標書,直接把責任推給專家,文件中只以“酌情打分”了事,由此造成后期工作陷入被動狀態。
對策建議
首先,組建科學的評標標準編制機構。根據“招標采購單位應當根據招標項目的特點和需求編制招標文件”的有關規定,合理確定評標標準文件的編制機構及其運行管理機制,編制機構可由區縣采購中心、采購人及項目論證專家組成。
其次,明確評標標準編制各方的權責。制定評標標準編制的權責管理辦法,采購人負責依法提供公開透明的采購項目參數需求,采購中心負責提供同類貨物、勞務和工程采購打分標準,論證專家負責在此基礎上把好評標標準制作、專業打分標準關,制定各方相應的處罰標準規定,并將內控管理機制引入招標投標評標標準文件編制管理工作中。
最后,強化評標標準規范編制基礎工作。一要合理界定投標價格分值,避免價格畸低爭分搶標。招標投標單位要嚴格按照《招標投標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合理界定投標價格畸低的問題,掌握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時期內的產品生產成本、銷售成本及市場需求情況,要求采購代理機構做好日常相關情況、數據收集存儲工作,以期做好評審打分時用于校正價格畸低中標行為的準備工作。
二要規范主、客觀項標段的分值確定。招標投標文件中常出現主觀標項含客觀項、客觀標項含主觀項的問題,實踐中,應正確區分主客觀項,合理量化客觀標項,并分類集中單獨編制。在此基礎上,對競標書實行明暗分打再匯標的方法,即將現行招標投標書中商務文件、技術文件和價格文件等合編統裝密封形式,拆分為主觀項標和客觀項標分編分裝密封合報,將主觀項標和客觀項標由原來的統打統匯改為明暗分打再匯標的形式。
三要強化編制工作的專業化。以“財務及信譽”標段編制為例,在編制階段,不僅要求投標供應商提交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出具的投標財務審計報告,而且要求投標供應商提供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和相應的財務輔表,并隨投標書一并附上相應考核用財務指標,如考核資產質量狀況基本指標有:總資產周轉率(次)=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應收賬款周轉率(次)=主營業務收入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考核經營成果方面的財務指標有銷售利潤率、成本利潤率;考核償債能力指標有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等。在評標過程中,要注意評審通用絕對額參考指標,包括凈資產(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損益表中的凈利潤,現金流量表中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等;相對參考指標有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等。
四要細化編制工作。以“業績”標段為例,嚴格規范投標書業績量,對出具的中標書、貨物驗收單、簽訂中標合同等要充分明確簽訂或履行時間、文件序號等,并附上履行情況的證明、銷售清單、完稅證明等。在評標時,采用對競標貨物的數量和金額分別評審定分后匯總的方法,即按規定把競標供應商自身履行分項業績按數量和金額分別做算術加和,用既定分值分別除以匯總后的數量和金額得出相應比率,然后分別乘以各自占此次滿分者的比重,最后將計算出來的數量分值和金額分值再做算術平均。
五要加大編制工作評審力度。以“售后服務標段”為例,對保修期、維護年限、技術培訓、響應時間和售后服務體系等承諾性評審內容,不能單純考核競標供應商承諾的“量”的大小,而要從行業特點、企業實力、交通便利、企業名譽、供應商過往服務記錄等多方面考察分析,做到“依標書”但不“唯標書”。在實際工作中,可就上述內容調研、搜集整理、制訂出切實有效的行業售后服務參數信息庫,以作為評標參考。
(作者系高級經濟師、高級會計師)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