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場所采購”為“信息采購”
對話清華大學教授于安
政府采購必須擁有緊隨互聯網時代步伐的志向與情懷
變“場所采購”為“信息采購”
■ 本報記者 賈璐
互聯網,也許將是我們進入政府采購制度時代發展制高點的最重要選擇,如果您繼續相信技術進步對提高商業交易效率的決定性作用,相信科學對人類自信的決定性支撐作用,并真誠相信我國中央政府信息化戰略的正確性的話。
當“低頭玩手機”已成為一種無處不見的現象,當越來越多的人被互聯網改變了采購方式、交際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當越來越多的產業紛紛與互聯網聯姻結親時,政府采購這項制度,是否也感受到互聯網潮流的吸引力和沖擊?決策者和從業者又該如何面對?《中國政府采購報》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研究所所長于安。
互聯網改變著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如果不想被其他行業拋在后面,那么現在用200%的注意力來關注互聯網技術都絕不為過
《中國政府采購報》:于教授,隨著“低頭族”這一群體日漸龐大,網友們編了很多類似“春眠不覺曉,醒來玩手機”“舉頭望明月,低頭玩手機”的段子來調侃。確實,“低頭玩手機”的主力已經從原本的90后,迅速擴散到80后、70后,甚至60后、50后也加入了這一群體。您覺得這種現象背后透露出什么信息?
于安:“玩”手機的內容可能是游戲,也可能是工作、購物……這個小小的現象恰恰可以說明,互聯網技術正在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正從根本上改變著經濟交往方式,并改變著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毋庸置疑,每種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都會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改變人們的觀念。就像當初蒸汽機、電燈、電話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樣,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改變甚至更大。
這從我們身邊的一些小事上就能看出來。比如說以前要討論問題就需要召集人們聚到一起開會,而開會既得聯系場地,又得安排交通、餐飲,甚至話筒、紙筆這種種事項。然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后,現在要開會,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建一個微信群就全搞定了。微信群中聊的內容還可以保存下來,可以不限時地加入討論。以我自己來說,一年前我還只把手機當作發短信打電話的通訊工具,根本沒想過利用手機上網、消費。但前幾天國外的同行跟我交流時,把一千多頁的英文書籍直接發到了我手機上,我在手機上點一個鍵馬上又可以無線傳輸到我的電腦里。這件小事給我很大觸動。與之前想看英文書籍必須要通過國際圖書公司郵購相比,互聯網讓我切身體會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便捷和低成本。
《中國政府采購報》:大家對手機作用的認識應該都經歷了這一變化。
于安:是的。事實上,就是隨著每一個像我一樣的個體對互聯網的接受和信任,互聯網技術才逐步滲透進傳統商業模式,大幅降低了傳統商業的交易成本,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交易方式,進而改造著整個市場關系。
在社會管理方面,互聯網技術也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以前交通不便時,要管理中國如此幅員遼闊的國家,必須修路、建驛站。我們知道,隨著公路、鐵路的出現,經濟、政治面貌也隨之改變。互聯網技術,則是比以往各種有形之路都更為快捷的信息公路。這種信息公路是構建在虛擬社會之上的。管理虛擬社會,對于現實社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呼喚著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的變革。
可以說,這種種改變,是現代技術革命的結果,是信息革命的結果。信息革命將從根本上主導后工業化社會,并使整個社會和產業進入信息化社會。
政府采購的生命力就是“利用市場”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場所采購中某些制度設計的合理性顯然已經喪失,如20天等標期
《中國政府采購報》:您認為這些根本性的改變會給政府采購帶來什么影響?
于安:首先,政府采購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利用市場”,換一句話說,政府采購的生命力就源自它對市場的利用程度,尤其是對市場競爭機制的利用。對市場利用得越充分,采購效率就越高,所以政府采購的進步依托市場變革。現在互聯網技術已經使市場交易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交易成本已大大降低。從這個角度來說,政府采購必須正視互聯網給市場帶來的變化。
市場的核心機制是競爭,而競爭是政府采購與市場關系的一個聯結點。通過競爭拿到的價格是最有利的,通過競爭分配的政府訂單是最公平的。因此政府采購制度也是把競爭作為核心概念。現在政府采購中通行的招投標,就是法律意義上最具競爭性的合同訂立方式。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通過招投標方式的競爭制度,建立在一種信息假設之上,即采購人與供應商的信息不對稱。
正是基于這個信息不對稱假設,競爭制度設計者才確定通過最大程度的競爭性招投標活動,去甄選能夠提供最好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如果信息對稱程度提高,采購人可以迅速并且確切地知道哪個供應商可以提供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那么招投標活動的必要程度就極大地降低了,可能僅僅剩下證實信息真實性的最低確認功能了。
以公開招標中20天甚至更長的等待投標期限來講,本來是在信息傳播條件比較低下的情形下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給予盡可能多的供應商知悉招標信息的時間,以實現最充分的競爭。在互聯網提供的高速信息傳播條件下,這種設計的合理性顯然已經喪失了。
所以,如果政府采購擁有緊緊跟隨時代步伐的志向和情懷,或者如果不想被其他行業拋在后面的話,那么現在用200%的注意力來關注互聯網技術都絕不為過。互聯網技術以及它所代表的發展趨勢,值得政府采購界一切追求效率和進步的同行給予充分的關注。我認為,互聯網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對政府采購市場的監管,將從根本上改變政府采購的交易方式。現在雖然業界已經注意到了互聯網這種技術,但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充分,我們要有更多的緊迫感。
充分利用市場,全面引入“信息采購”
政府采購市場應當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父愛情懷、保姆作派都是沒有宗旨意識的主觀情緒
《中國政府采購報》:您認為,怎樣才能說明政府采購對互聯網及其代表的趨勢有足夠重視了?
于安:在我看來,政府采購如果要繼續奉行制度宗旨、充分利用商業市場,那就必須全面引入“信息采購”這一概念。改變“場所采購”的舊觀念和舊作法,進入信息采購的新時代。這里的“信息采購”是指通過互聯網絡,借助計算機完成采購及相關事務。
《中國政府采購報》:您使用了“全面”這個詞。
于安:是的。所謂“全面”,是指政府采購各環節各領域實現信息化和數字化。在招投標活動使用電子化手段的同時,對政府采購的監管也不能仍然是老辦法。說得更清楚一點,政府采購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至少應包括互聯網監管、互聯網交易和互聯網代理。
《中國政府采購報》:據我所知,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從省級到市縣,對信息采購也已經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試水。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網上采購如何適用于政府采購法?網上采購發展起來后,集中采購機構是否會產生“職業空洞”?如何對網上采購進行有效監管?對于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您怎么看?
于安:在試點階段出現新的問題,在改革轉型期出現政策銜接真空,都是非常正常的。對政府采購的供應本身是一個市場,應當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父愛情懷、保姆作派、風險敏感,都是沒有宗旨意識的主觀情緒。應當留出讓市場自我反應、自我表現、自我調整的空間和時間。管理者應把對風險的識別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礎之上,對于風險的控制時機和力度要有利于激活市場免疫力,并發揮作用。
當然,互聯網技術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還是以全球化為例,全球化也不是完美無暇的,金融危機就是全球化帶來的。這是因為所有國家都想從全球化里分一杯羹,卻對其弊端預見不足,或者視而不見。當漠視弊端、只顧分羹的時候,難免要付出一定代價。盡管有代價,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哪個國家去否定、抵制全球化。以我們中國為例,如果向全球化“say no”,許多零配件全球采購的產業就發展不了了。互聯網技術也是這樣,問題只是局部的、暫時的,從全局看、從長遠看,顯然利大于弊。
所以,有一個信念必須要堅定,就是“大勢不可逆”。如果與潮流大勢背道而馳,堅持效率低下的傳統制度,將喪失發展的主動權,并支付落后的代價。就說全球化吧,當時幾乎每次世貿組織開部長會議時,都有游行示威的人去反對去阻擋,但是最終仍然沒有擋住全球化的腳步。因為全球化使經濟成本大大降低,成本降低的吸引力是難以拒絕的。市場以追求盈利、效益為目的,而信息技術會給產業帶來效益,會給人類帶來福利。所以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產業、群體主動融入。
就像全球化是無法阻擋的一樣,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也無法阻擋。互聯網技術作為基本的商業交易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也是無法阻擋和阻擋不了的。事實上,我國的科技發展規劃業已明確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所以對于信息化潮流,其實并無主觀選擇的余地。
“信息采購”當屬最有前景的實驗田
“信息采購”是指通過互聯網絡,借助計算機完成采購及相關事務
《中國政府采購報》:目前我們應該怎么做?
于安:既然這種潮流無法抵擋,那么不如主動融入。觀望的時間越長,會越被動,被邊緣化的幾率也就越高。因為如果某個群體、某個領域堅持觀望,就會被別的群體、別的領域拋在身后,就會被邊緣化,會造成負增長。
此外,我認為,目前除了在輿論上引導之外,接下來就應推動廣泛的實驗,為政府的決策提供實踐基礎。在廣泛開展各類實驗的基礎上,就可以歸集問題,尋找對策。像你剛才講到的試點和探索,都是很好的實驗。在現有的政府采購市場運行的各個部分,都可以開辟實驗場地。例如可以鼓勵地方政府采購監管部門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監管探索。
如今,政府采購代理機構剛剛回歸市場,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實驗時機。可以利用市場,通過市場競爭,使跟隨時代大勢的代理機構脫穎而出。比如說,我建議政府出臺一個“關于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的市場促進辦法”,鼓勵代理機構大量引入、使用信息技術,通過技術上的革新降低交易成本,為采購人提供性價比更高的服務。相信這種引導會帶來良性競爭,并進一步凈化代理市場。
責任編輯:lilei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