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用,就是信息綜合利用
互聯網+政府采購:一場姍姍來遲的約會系列談⑩
信用、信用,就是信息綜合利用
■ 張紀雄
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可以推動信用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認識“三個世界”:現實世界、信息世界與數據世界
我們常會在一些警匪片里看到這樣一幕:警察根據目擊者描述,畫出犯罪嫌疑人的畫像。這個電影場景存在著三種元素:犯罪嫌疑人、目擊者腦海中的犯罪嫌疑人、警察描摹出的犯罪嫌疑人。這三元素,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看,就是“三個世界”的概念,分別是現實世界、信息世界和數據世界。
現實世界,就是我們身處的客觀存在的世界。這個世界運動著各種物質,山川河流、藍天白云、飛鳥游魚、四季輪回、生老病死、社會更迭,只要這個世界存在著的、發生過的事物,都包含在現實世界中。
信息世界,則是現實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人是有思維的,現實世界的東西,會在他的腦海中形成“概念”或者繪成“圖像”。人又是有差異的,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腦海中的反映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實世界只有一個,是客觀的,而信息世界則會因人而異,各式各樣。
數據世界,是對客觀世界的記錄,也是對信息世界的物化。比如, “化石”就是一種數據,它記錄著遠古時代的那個現實世界,人們通過它分析出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在腦海中會形成有關那個時代的信息。前文提及的警察畫嫌疑人 “畫像”,便是數據世界,它顯示了目擊者腦海里嫌疑人的樣子。在不同的目擊者描述、不同的警察繪畫,畫像的最終呈現很可能相差很大,這就是“三個世界”的區別。
“三個世界”的概念,是信息技術理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現實世界是客觀的,存在就存在了,發生就發生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信息世界是主觀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而且會因人而異;數據世界則是記錄著現實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東西。數據世界能否完整記錄現實世界,最終是由人的認識水平,也就是信息世界來決定。
數據與信息
有了“三個世界”的概念,理解數據和信息就不困難了。
數據,就是記錄下來的東西。這個世界里,記錄下的東西何其多:春夏秋冬,由“溫度”記錄;踏雪尋梅,由“足跡”記錄;優美歌聲,由“唱片”記錄;高尚品格,由“口碑”記錄。還有,清晨地面上的水印,記錄著昨夜的風雨;深秋天空中的雁行,記錄著四季的輪回;手機屏幕上的指紋,記錄著曾經的觸摸;老人臉龐上的皺紋,記錄著歲月的滄桑。這些,統統都是數據。
信息,是對人有意義的數據。人們關心它的,才是信息,這就是“意義”。比如,警察畫的那張嫌疑人“畫像”,對辦案人員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對他們來說就是信息;對普通市民來說,卻可能看一眼就忽略了,難以形成信息;但假若被嫌疑人的朋友看到,這張“畫像”又會變得有意義起來,也就變成了他的信息。同樣的數據,對一個人有意義,對另一個人也許不那么有意義。數據的意義是指向人的,指向了人的數據才會變為信息。
這世界并不缺乏數據,缺乏的是數據的標準,缺乏為數據賦予意義。“數字化”給數據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標準,因為它可以用電腦處理、用網絡傳輸。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數據沒有被數字化,或者雖然數字化了,但存儲分散,沒有聚合的意義。如果我們賦予不了數據的意義,就不能形成對人有用的信息,數據的作用就不大了。“賦予意義”就是數據的歸納、總結和利用。
信用,就是信息綜合利用
數據,就是記錄過去、還原歷史。信息,則是在數據的基礎上,用專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術,賦予更多的意義,并用它指導現實、預測未來。無論是深埋地下的化石,還是立于古代的碑林,如果沒有人去研究挖掘,那永遠只是一堆石頭而已。所以,現在所指的信息化,實際上包含兩個過程:一是數字化,即現代技術的數據化,將業務的發生全程記錄;另一個則是信息化,就是數據資源的加工和利用。
如今,政府采購業務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數字化,暫且不說采購內網里的數據,僅互聯網上公開的數據也有極大的挖掘價值。比如就“中標信息”這一項,其中就隱含著巨大的信息寶藏:我們可以比較同一個供應商、同一類型產品在不同地方的報價,進而去分析這個供應商的誠信;中標供應商與非中標供應商間的比較,可以發現陪標串謀的線索;中標供應商與評標專家的關聯分析,可以發現專家“被搞定”的可能性;這些數據匯總在一起還能提供諸如標準造價等更多業務決策的參考數據。要想得出上述結論,光靠個體的、局部的數據顯然是不夠的,須將全局的、綜合的數據聚合在一起。特別是數據量進入臨界點后,數據的價值就會突顯,數據的意義也會指數倍地增大。
政府信息公開,實際上為政府部門自身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數據獲取渠道。筆者親歷的一些信息化項目,反映出的政府部門間的數據共享可謂“森嚴壁壘”,一個政府部門向另一個政府部門申請數據接口,過程中的層層審批可用“千回百轉”來形容,最后往往還需更高層領導協調。近年來,隨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行,政府信息共享得以改善,網上公開的政府信息越來越豐富。政府部門也可以直接從網上獲取數據,當然,這種獲取不能用搜索引擎漫無目的式大海撈針和復制粘貼式體力勞動,而是用計算機“網絡爬蟲”為我們服務,我們只需“以逸待勞”,靜觀結果就行。我了解到,有一個叫“財情”分析的微信公眾號,就能夠實時抓取互聯網上政府采購的中標數據和合同數據,一些分析結論也挺有意思,分析角度也很獨特。
雖然,有了互聯網共享數據的途徑,但我們還需要再投入整理、加工和規范化的處理。比如信用信息之類的數據挖掘,數據的寬度和深度達不到一定的數量級,最后形成信息的質量也會打折扣。獲取數據最好的方法,就是隨時生產隨時留存,如同錄像機跟蹤拍攝一樣,走到哪里記錄到哪里。這樣,不僅數據真實產生,且邏輯完整,若有人為修改也一定會漏洞百出。這個方法就是全程電子化(電子化實質就是數字化)。
采購全程電子化,既是信用體系的數據基礎,也是規范采購行為的利器,同時還是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可謂一舉多得的降低信息成本的方式。問題在于,不是要不要電子化,而是怎么實現電子化,電子化需要高資本投入,可能會得不償失,那么電子化的路徑是什么?有沒有捷徑?敬待后續分解!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lei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