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文化驛站:成都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為新市民打造精神家園
青工文化驛站:成都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為新市民打造精神家園
新華網成都12月27日電(記者葉含勇)閱覽、書畫、聊天、看電視、唱卡拉OK、打臺球、開生日會……位于成都高新區西園街道的一座青工文化驛站,如今成了周邊大型電子制造企業數萬名青年工人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加快推進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使成都周邊涌現出一批以新一代青年農民工為主的大中型企業。幾十萬青年工人白天在工廠勞作,晚上回公寓睡覺,單調無趣的工余生活與充滿活力的年輕心態形成巨大張力,讓這個龐大的群體充滿躁動。
“創辦‘青工文化驛站’的想法由此產生,我們想為新市民打造一個溫暖有愛的城市精神家園,讓他們享受城市文化建設成果。”成都市文廣新局公共文化服務處處長夏凜說。
2013年以來,成都市選擇高新區、郫縣、都江堰等9個區(市)縣,由市級財政每年配套100萬元資金,區(市)縣落實配套建設經費,建成并開放青工文化驛站7家,在建2家,讓近25萬進城務工人員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
在成都高新區西園街道,服務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的青工文化驛站,擁有電子競技中心、藝術培訓空間、視聽閱覽室、心靈驛站、臺球娛樂廳、舞蹈排練室等20多個功能區。
“僅靠街道辦1名辦事人員根本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服務需求。”高新區西園街道辦副主任饒武說,街道辦嘗試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探索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
2013年6月,成都高新區安逸舍社區服務中心成功應聘。據項目負責人劉飛介紹,按照“全年365天、每天不低于12小時免費開放服務”的考核要求,中心安排21名專業管理運營,每天服務600余名青年工人及周邊居民,每年累計服務20-30萬人次。
“我現在每天下班都在這邊。”在成都富士康打工的29歲青工廖松說,以前幾乎不跟人說話,除了上班就是憋在宿舍里發呆,后來到這里學會了打臺球、吹葫蘆絲,人也慢慢開朗起來,交了很多朋友,還當了志愿者,把收獲的快樂帶給更多人。
“這種模式探索讓政府從直接的經營性服務工作中解脫出來,回歸到支持者、指導者和監管者的角色本位。”夏凜說,各區(市)縣結合地方實際,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政府提供平臺、專業團隊運作、組織發展培育、轄區居民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
依托青工文化驛站資源,成都溫江區天府街道積極引入“3+2”讀書薈等10余家社會組織,長期組織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青少年服務、為老服務以及社會組織培育等。今年以來累計開展系列活動30余次,日均接待產業園區職工、轄區群眾200余人次。
在西部第一個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創客小鎮郫縣菁蓉鎮,每周四下午3點鐘,來自菁蓉鎮青工文化驛站靜遠瑜伽館的文化志愿者劉誼純準時為50多名創客輔導工間瑜伽放松術。
郫縣德源鎮黨委副書記何國風說,從“送文化”到“種文化”,菁蓉鎮積極探索“一站多點”青工文化嵌入式服務,目前已在大項目員工社區、創新創業區、居民社區、大學校區建立了7處文化活動場站和創客驛站。由青工文化驛站孵化培育的500多名志愿者、10多支文化服務團隊,正在成為推動社區文化與創新創業的骨干力量。
針對探索中出現的人員和經費保障、社會組織服務的規范化管理等共性問題,夏凜說,目前成都市已將青工文化驛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范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盡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文化服務由社會成員共享的發展理念。
責任編輯:lilei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