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地市場開始降溫 高價地數量減少
全國土地市場開始降溫 高價地數量減少
京華時報訊(記者潘秀林)隨著調控繼續深入,政策的效應已經開始在土地市場上有所體現。來自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8-9月各地高價地頻繁出現的現象在10月明顯衰減,高價地數量減少,溢價率也有所下調。
在22個城市出臺調控政策后,各地樓市出現了明顯的退燒現象,10月截至26日,全國范圍內單宗土地成交金額超過10億元的地塊合計有18宗、超過5億元的地塊有40宗。
整體來看,相比調控前市場最火爆的8-9月,高價地數量開始減少。截至26日,成交金額在10億元以上的地塊中,溢價率超過100%的地塊有14宗,主要出現在天津、長沙、南寧、上海、佛山、沈陽、南昌。安居客、58同城和趕集網的數據顯示,大部分城市的土地成交相比前期均有所降溫。
進入11月,北京土地市場也將迎來一場久違的爭奪戰,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新的土地政策之下,預計出現高價地的可能性較低。此前掛牌的位于海淀區永豐產業基地三宗住宅用地以及大興黃村的一宗住宅用地,將在11月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進行現場競價。這也將是落實北京市“9·30”新政的首批“限房價、競地價”試點地塊。這四宗地塊均設定合理土地上限價格,當競買報價達到合理土地上限價格時,則不再接受更高報價,轉為在此價格基礎上通過現場競報企業自持商品住房面積的方式確定競得人。企業自持的商品住房將全部作為租賃住房,不得銷售。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按照北京土地政策的實施,基本可以杜絕產生高價地的可能性。北京土地出讓的新嘗試,也將給其他城市試點帶來樣本。相比其他城市的搖號賣地,北京的政策直接影響未來售價市場,北京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可以預期。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