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力量在于責任和美
【文學自由談】
文學的力量在于責任和美
■ 趙武明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在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但藝術品有高低優劣之分。客觀地說,真正偉大的作品并不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在每個時代都可能產生的,只有那些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仍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傳世之作才是真正偉大的作品。多年來,我始終以為,觀念意識上的藝術生命力具有不確定性,是一個此時此地無法說清的問題,無法刻意追求。
無論我們給一件藝術品的生命力規定多少內涵,說它反映了特定的時代精神也好,揭示了人性的深度也好,具有獨創性也好,反映了“普遍的旨趣”也好,或者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也好等等,它究竟有沒有生命力,最終還得靠時間來檢驗、證實,任何當下的評說都不具備當然性。道理很簡單,生命力就是生命力,沒有時間的延續性,就無所謂生命力。
如果文學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我們寧愿是廣闊的大地,因為那樣,我們就可以夜夜仰望那綺麗的“風景”。就在這空曠蒼穹之下、清風明月之間,總有一種力量悄悄撥動著我們的心弦,久久揮之不去……那是文學的力量,一種深入每個人內心的力量,一種曾讓我們敞開心扉的力量。由此,或許對我們而言,“有一些打動人心的力量”是可以重來的,“有一些經典的文學語言”是可以再次讓人重溫的,“有一些珍藏在心底的記憶”是永恒的。“現實感很強的作品在藝術上相對比較粗糙,藝術上較好的往往現實感又不是太強。”在文學日益由精神洗禮滑向近似邊緣化地位的今天,人們對文學的關注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單一或者說“執著”了,這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反證”出今天文化的豐富性、多元化和社會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潛藏在心靈深處的“文學熱情”,又會走多遠呢?
時間是一種勢,是物所具有的一種勢,一種向度。任何物都有這樣的一種勢,因此才有時間。有時間的向度,就有昨天、今天、明天,有了現象。有生死的向度,就有生命,有食物、有愛、有精神。當人們沉湎在對世界和心靈的發現與思考而將語言渾然無覺地自然運用了數千年之后,終于真正把語言當成了一種向度。于是,有了語言哲學和語言學哲學(分析哲學),有了解釋學和接受美學……“達意”和“傳情”構成了語言的兩個最基本的向度。
時代是衍生藝術的催化劑。一般說來,什么樣的時代產生什么樣的作品,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作品,平庸的時代產生平庸的作品,文學到了今天,無論是創作、閱讀還是評獎,都不再是讓社會極力關注的話題。在創作中,要拿出我們人格的力量,敢于直面現實,正視人生,真正成為“社會的良知”……讓一本書直達心靈,讓所寫的每個字,每篇文章都讓讀者有所發現和受益。感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真正打動讀者的好作品基本都是循著“人性”這條主線進行的,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一個有藝術天賦的人,必須具備敏銳的觸覺、細膩的情感、獨到的眼光和豐富的想象以及永遠不為人情世故所玷污的童真。沒有這些,一個缺少天賦而受過各種訓練比如鑒賞力的培養和藝術技巧磨練的人,即便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作家,也成不了一個偉大的作家。
正是因為理性與活力、與時代性的有機結合,作品才能有厚度和高度,文學才有了向度,這樣的文字才能滌蕩心靈。一個述說不出本真時代性情、本真社會況味,或者干脆就無法讓文字、讓故事、讓書寫文本靈動起來、疏朗起來、開闊起來的創作者,其格調和“藝術”品性的純粹度、現實價值是很讓人生疑的。在“純文學”日益“自戀”并被不斷邊緣化和疏離化的當下,寫作成為一種堅守抑或是一種精神的皈依。文學的力量在于責任和美,催促著書寫者行進的腳步。
文字的力量猶如閃電,總能在瞬間撕破陰霾和厚重的天空。好的作品語言要有渾然天成的美,不妖冶、不粉飾、不故作姿態,就像曠野里的一棵樹,靜寂生長,兀自繁華,把根扎向思想的深處,用桿撐起四季的風景。世界依然喧囂,只求獨守和開拓內心的凈地——文字。它是上天賜予眾生的眼睛,總能在紅塵萬丈里窺得般若、澄澈和慈悲。
福克納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說,作家必須忠于心靈深處的真實情感:愛情,榮譽,同情,自豪,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少了這些永恒的真實情感,任何故事必然是曇花一現,難以久存。我堅持認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簡潔的明白的干凈的。不同的作家,創作手法有所不同,對作品的切入點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創作的第一感覺應是震撼。如今,即使大浪滔天或泥沙俱下,作家都必須保持骨子里的清澈力量,這是語言和現實、寫作和抱負對作家的一致要求。
文學有道。此道能讓人生進入一種空明靜謐之境。文則靜,文則智。靜可以內斂葳蕤,智可以心懷明澈,而達到善美之境地,并獲得身心享受。舒卷在手,文若在心。于是,便有了“江上數青峰,心隨文華走”的意境,那便是一種守真、養善、藏美的力量了。
“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我一貫認為,思考是啟迪人生的一劑“良藥”,思考會衍生人生的境界。因此,在創作中多一番思考,文字才會有力量,作品才具穿透力。王安憶說,文字不是現實,它是個人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另一種規律、原則、起源和歸宿,但是鑄造心靈世界的材料卻是我們懶以生存的現實世界。寫作,尋找撫觸以及記憶,才是對文字的皈依。思維產生了語言,語言改變、推動和生成著思維。沒有傳情,就沒有文學和藝術。如果說,語言的達意是要清晰地映照出世界在我們心靈投射的景影,那么,語言的傳情就是要直接復現我們心懷的靈動。而人類的心靈卻是怎樣地繁復微妙捉摸不定,因此,傳情的語言才會那樣的姿態萬千引人入勝。毋庸置疑,好作品更多的是透過樸實的文字來表現疆域,突破著它潛在的極限——文字尤其如此。但從傳遞目標來看,文字還有著傳情上更加細化的維度。
— 趙武明—
青年作家、評論家。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甘肅省雜文學會理事、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協會員。現主編《蘭州晚報》副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數百萬字,曾獲孫犁散文獎、冰心散文獎、黃河文學獎等多項文學大獎,并曾擔任國內多項文學大賽評委。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