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高度
【文學自由談】
魯迅的高度
■ 楊光祖
讀書有疑,又翻閱魯迅全集。我看的是魯迅逝世后,蔡元培主編的那20卷。
首先看的是雜文集《準風月談》《南腔北調》。從初中開始讀魯迅,迄今半世,每次重讀,都是感慨萬端,欽服之至。如今有很多“高人”,如名校博導之流,經常撰文諷刺魯迅的雜文“偏激”,或者說強詞奪理,似乎他們早已經超越了魯迅。但看他們的“大作”,文理不通,病句滿篇,有時就不禁感嘆,這個世上無知之人太多。就如今日讀的魯迅批評施蟄存給大學生推薦莊子、文選,其實只是一篇文章中偶涉及而已,結果施蟄存一再誤解,這有施老的文章在。其實,魯迅在文章中不斷聲明不是專為施蟄存而發,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魯迅害怕文言文死灰復燃,那么前功盡棄,也在眼前。而魯迅為白話文鼓與呼,也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這與他提倡的漢字拉丁化是一致的。(當然,后面這一點也頗為如今的“高人”恥笑。但我想不要急,再過幾百年,究竟如何,還很難說。)結果,施蟄存根本不體魯迅良苦用心,一再糾纏,為自己辯護,而且挑釁魯迅,魯迅最后只好封他“洋場惡少”,讓他背了一輩子。細讀魯迅與施蟄存的來往辯駁文字,其實,施蟄存確實有點難纏。他的眼光短小,根本看不到魯迅的高度。
雜文讀了兩本,開始重讀了魯迅的幾個不為人關注的短篇小說,如《明天》等,還是喜歡,而且似乎比以前看懂了一些。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內心的溫暖、溫情。每次重讀魯迅,就感覺迄今大多數關于魯迅的研究文字,都可以作廢,都是隔靴搔癢。天才的魯迅,漢字在他筆下,怎么那么富有魔力?隨便翻開一頁,都是愛不釋手。魯迅是大海,既有美麗的漣漪,也有驚濤駭浪,豈是一般俗子所能理解的?
繼續讀《且介亭雜文》、二編、續編,這是魯迅晚年的三本雜文,上海王曉明曾說魯迅晚年文筆枯澀,江郎才盡,我卻看到是人書俱老,已入化境。就《文壇三戶》來說,到今天閱讀,人已半百,幾千字的文章,還是無法完全讀懂。但總算明白了一大半,魯迅的老辣,犀利,還有“世故”,真的體會到了。要理解當代文學,此文確實是必讀之文。記得王彬彬有專著《文壇三戶》,論述了三個作家。王彬彬是懂魯迅的。我覺得中國二十世紀有了魯迅,我們就不會羞愧。但二十一世紀呢?
從初中就開始喜歡魯迅雜文,讀了半生,到今日似乎才讀懂。魯迅生前也曾說,他的雜文恐怕也要侵入神圣的文壇。而大多數魯迅研究者卻認為魯迅的雜文沒有什么價值,或者大半已經沒有價值。我真懷疑這些人長了一雙什么眼睛,讓這種人混跡學界,良莠不分,也確實讓人長了見識。至于魯迅的小說,有些學者說魯迅寫的是鄉土小說,但他不懂鄉土,并沒有在鄉土長期生活過,所以,他的鄉土小說在描寫農村時有隔膜,云云。真佩服這些所謂的學者,他們用小妖怪或嘍啰的眼光,怎么能看到齊天大圣的孫悟空呢?魯迅寫的是鄉土小說嗎?魯迅其實寫的只是小說,他志不在什么鄉土,他志在中華文化,他通過他的小說反思中國和中國文化,還有中國人。我說過,二十世紀有魯迅在,中國人就不需要自卑,如今活著的作家,很少有可以與魯迅相比,所以,暫時不要把無知當無畏,提什么與魯迅齊肩、超越魯迅之類讓人可笑的大言了。不談別的,只談語言,“文革”中長大的一代知青或非知青作家,恐怕連什么是“漢語”都不太清楚吧?我多次說過,我們可以無知,可以沒有水平,這不完全是我們的錯,但要自以為大師,超越古人,就可笑了。
重讀魯迅的過程中,偶然聽到平原先生講周氏兄弟,十七年后又一次聽他講課,仍津津樂道于文人趣味,及生活的藝術,于周氏兄弟真實的文學創作亦頗有隔膜。魯迅文中是有底層人的血和淚的,知堂老人也不乏血氣和苦澀。可惜能懂的人太少了。
(作者系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