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住在月亮里
【歲月】
故鄉住在月亮里
■ 秦延安
人過不惑之年,對故鄉的情結,濃得就像秋天的霧一樣,黏黏漬漬,怎么也化不開。此時,我才真正體悟到故鄉于人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地理坐標,那是融入骨子里怎么也斬不斷的血脈相連,是無論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了的情感家園。而我,與別人說起故鄉,已沒了少年時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豪氣,也沒了青年時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灑脫,只有一腔回不去的熱血。雖然故鄉于漂泊在外近三十年的我,只剩下履歷表上的籍貫二字,卻如空中的那一輪明月,總會在每一年的中秋,照亮游子的心。此時,更能體悟到李白那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深徹意味。
故鄉的月,是一片皎潔,如童年的記憶一樣純真。那時的日子雖然苦得連電燈都沒得保障,連星火似的煤油燈都要計劃著點,但村莊的夜晚卻從不黑暗。特別是八月的月光,亮如白晝,甚至都能坐在月下穿針。很多個星光朗照的夜晚,父母親就坐在月光下勞動。從不知疲倦的我們,玩了一天仍不感覺累,就在那月光下追趕螢火蟲,摸知了,捉迷藏,跳皮筋……在孩子的世界里,一輪銀盤圓月就是一盞不滅的天燈,一片星斗滿天便是萬般神秘。跑困了玩累了,我們就躺在場院的涼席上,看著廣漠的夜空,聽奶奶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樹的故事,享受月光如水的沐浴,數星星眨眼的無數,品中秋瓜果的芳香。那些流年歲月,如一輪圓月,裝滿記憶的溫床,讓人回想起來,總如村前的溪流一樣清澈,如屋前的白楊一樣挺拔。
故鄉的月,是一片溫情,如少年的情懷一樣飽滿。八月臨近,秋收在望,稻子要割,玉米要掰,豆子要拔……一攤的事兒堆滿了秋天的日子。雖然忙,但人們對中秋的重視程度卻不減。見縫插針,忙中偷閑地走親戚,鄉人把這一種走動叫送節禮。送的禮物是水晶餅和酒水等,禮不重情卻重。雖然地里的莊稼翹首期盼著回家,但客人上門,主家再忙也要盛情款待,好酒好菜地招呼。人們再急,也要留下來坐一晌吃一頓飯。若是誰家的農活多,親友之間也會互相幫忙。這一種親密的走動在中秋的碰撞中,產生了親情的火花。記得那一年,我和父親去給妗婆送月餅。孤老無依的妗婆從板柜里拿出珍藏的糕點讓我吃。我咬了一口,突然吐了出來,原來點心里邊已經長霉子了。父親生氣地批評我,妗婆說都怪她無知,這糕點是春節時別人送她的,她一直給我留著……那些溫暖的親情,讓我至今想起仍禁不住兩眼濕潤。雖然妗婆和父親早已作古二十多年了,但那些年送節禮的溫暖場面,依舊歷歷在目。不像現今,因為忙于工作掙錢,大多親友少了走動,即使還在堅持送節禮的,也是象征性地來去匆匆??旃澴嗟纳?,讓中秋的親情大打折扣,令人不免懷想舊日的慢時代,還有那一輪溫情的月。
故鄉的月,是一派斗志昂揚。臨近中秋,學校都會放秋忙假,讓孩子們回家幫大人收莊稼。修頎的玉米長得密不透風,挖稈、掰玉米、剝玉米、編掛子、晾曬,僅玉米一項就讓人忙活半天,更別說還要割稻谷、拔黃豆,那些個莊稼都趕著趟兒急不可待地要回家。過了收割期,谷物不僅會掉落,若遇上一場風雨還會爛掉,一年的血汗便付諸東流。所以,莊戶人家都披星戴月地勞作。大人們可以堅持,小孩子卻難得有耐力。于是,父親總會用講故事、獎點心的方式,鼓勵我們繼續勞動。月懸高空,像少女般溫柔恬靜,田地里男女老少齊上陣,蛙聲如潮,秋蟲唧唧,夜風流淌,這一種緊張的勞作場面,在中秋前后尤為火爆。勞動不以過節而停止,過節不忘勞動。這一種中秋勞動習慣,伴隨著我的整個學生時代,也練就了我勤奮上進的生活態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我以為在外的漂泊游子,已把故鄉丟在了歲月深處,直到中年,我才發現,故鄉原來住在月亮里。它讓每一個游子都能望月思鄉,都能在中秋找到回家的門。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作協會員,現就職于陜西省水文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