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購風險當謹防
本報評論員
在國際開放壓力驟增和國內社會預期高漲的新形勢下,步入深水區的政府采購改革已不再是一場自成體系、獨享成敗的“獨角戲”。錯綜交織的矛盾、紛繁復雜的挑戰以及無處不在的風險,構成了這項改革的“新劇情”。
無數的經濟學達人已經論證過,在市場經濟中,不存在風險的真空,風險是體制變遷的必然產物,而政府采購不是風險的絕緣體。
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實踐也證明,改革越是深化,風險因素越是復雜。步入全面發展階段后,隨著采購范圍的不斷擴大、采購規模的飛速增長,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中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性矛盾進一步凸顯。同時,由于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的變化以及國內政府采購改革外部環境的變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中矛盾和沖突的“戲份”空前提高。
這種矛盾和沖突首先體現在監管層面。當前,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重心正由框架構建、擴面增量轉向程序規范、過程控制。但監管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監管手段不夠,預算編制和執行不到位,采購程序不規范,合同管理不嚴格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政府采購行為存在不符合法律法規和改革要求的風險,監管的預期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仍然存在偏差。
在采購執行層面,風險表現得更為直接和鮮明。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平均每天至少有兩起供應商投訴事件發生。其中,大部分投訴都指向采購執行環節。這種風險一方面來源于供應商,主要表現為供應商競爭手段是否正當合理;另一方面則來源于招標機構,主要表現在操作程序的合法合規性、評定標環節的公平公正性上。
市場風險在政府采購領域體現出了風險疊加的特性。風險是市場的固有屬性,但由于政府行為和公共權力的介入以及交易對象的公共屬性,政府采購風險天生具備了市場風險與政府行為風險的雙重基因,不只是市場上簡單的賤賣或貴買損失,更包含了公共資源是否浪費的風險。
信息傳播是政府采購風險的直接載體。近年來,我國政府采購信息化和透明度建設不斷提高,全國平均每天約有1000條政府采購信息面向社會公開。信息的開放性本身是一把“雙刃劍”, 正確的信息為社會公眾監督政府采購行為提供了有力條件,使政府采購受到社會的空前關注,從而形成了有效的外部監督力量;而負面的、被歪曲的信息,則會釀成深層次的社會輿論危機。
在國際開放的壓力下,政府采購還隱匿著更為劇烈的風險。隨著GPA談判的推進,我國的政府采購改革面臨著國內政策與國際規則如何協調、銜接的問題。在本質上,這種問題是國際政治與經濟關系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政府采購風險有可能演變成為更大的國際政治和經濟風險。
種種風險載道,內生矛盾與外在困擾交織,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已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一個“多事之秋”。政府采購風險無處不在,不得不防。
在風險防范中,扁鵲曾有一段著名的醫術高低之論: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最高;治病于病情剛剛發作之時,次之;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最差。扁鵲的觀點告訴我們,最好的醫術是治病于病發之前。那么,政府采購該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顯然,這是擺在政府采購改革面前的又一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