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安石
【鄉情鄉韻】
夜宿安石
■ 張燕燕
宿安石,為一粒山李子而來,在同學的茶舍浪費一泡古樹紅。
這個方圓10公里的小村莊,路遇的每一位鄉親都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一位阿婆聽說我從外地回來,將一大把自家的山李子塞給我讓我們帶回去吃,我們推讓了好一會兒,硬是拗不過阿婆的好意,只好收下。一粒黑中透紅的山李子入口,酸甜可人,是小時候的味道,而這親切的鄉音鄉情也是記憶中的感覺。
正是山李子成熟的季節。山李子是我們當地的叫法,它還有一個仙氣逼人的名字叫胭脂果。安石村大部分人家都栽種山李子,每年成熟季,叢崗樹小組的山李子種植大戶都可憑此收入萬元。道路兩邊,村民會把成熟的山李子捆綁成束以五六元一斤的價格出售。山李子好吃但是很難采摘,一棵山李子從小樹到掛果需要一二十年,所以樹大高達幾十米,又無旁枝斜杈很難采果,不會爬樹沒有手力的人是沒有辦法采到果的,只能任其熟爛掉落。村民說,山李子分飯和糯,就像米飯和糯米一樣,飯的個大但是酸,糯的小而甜。村民們的智慧實在令人佩服,一飯一糯生動形象地詮釋了山李子的品質。成熟的山李子除了酸甜鮮食外還可以洗凈用冰糖蜂蜜加水熬煮,能給味蕾帶來別樣的體驗,還能補血養顏,是難得的生態好果。
新寨沒有高大的山李子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茶園,我們征得正在采茶的主人同意進去拍照,小心翼翼,生怕驚擾茶的靈魂。安石的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當年孕育的鮮葉讓馮紹裘先生一見鐘情:“茶樹均為單本植,高達丈余,芽壯葉肥,白毫濃密,芽葉生長期長,頂芽長達寸許,成熟葉片大似枇杷葉,產量既高品質又好,這些云南大葉種茶的特點,非常合乎我的理想。”于是,馮紹裘先生在安石的中嶺崗、新寨小組采摘鮮葉就地研發、制作滇紅茶,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云南大葉種試制紅茶,這里也成為云南第一兩功夫紅茶試制成功的地方。由此,安石村被譽為中國滇紅第一村。
進入“鳳慶穩隆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廠區,那些散發著歲月印記的老廠房還在繁忙地生產,村民們大簍大袋地將鮮葉背到這里過稱,經萎凋、揉捻、發酵、烘焙,成為出口國外的功夫紅茶。老廠房門頭上“增產節約”的標語充滿了年代感,左側廠房改建的茶文化展示中心里,一幅幅老照片記錄著安石與滇紅茶的源起緣深。那臺上世紀50年代進口的馬歇爾揉捻機依然保存完好,一片茶葉支撐起的無限可能讓這個小村莊前途無量。
跟隨阿惠回家,偶然,瞥見一處土基房,沿著布滿青苔的石階拾級而上,撫摸著土墻,仿佛置身沙溪古鎮,沒有重復的水泥墻,只有落葉滿地的塘石路,供人聆聽歷史找回記憶。
阿惠家的房子是新建的兩層小樓,干凈整潔的院子整齊地擺放著幾十盆茶花和培育的茶本,其中幾盆四季茶花正開得紅火。去年,阿惠投資兩萬多元將車庫改建成茶舍,暖暖的燈光和茶香一樣柔和。夜深茶淺,抬頭望月,透過核桃樹蓬勃的枝葉,月已靜靜地從天空低眉觀望所有的未眠人。皎潔如雪的月光映襯著點點星光,照亮村中每一條道路給每一位辛苦夜歸的村民。這個靜謐的小村莊,漂浮在捕夢網中的都是村人們致富的夢吧。
一粒胭脂果,一片嫩茶葉,牽引出我內心詩意的夢。安石于我,是一個連名字都滿懷詩意的地方,是一個詩與遠方的存在,逃離塵世的喧囂,只聽蟲鳴鳥語狗吠,只見茶綠果紅水清,空氣中滿是茶香撲鼻,一切煩惱煙消云散。多么想,余生也成為目光清澈的安石村民。
(作者單位: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財政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