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對點破解政采大市場建設難題
【來自實踐】
點對點破解政采大市場建設難題
■ 包潔瓊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準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持續清理招標采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等要求。但是,基層政府采購領域仍存在三方面有待完善的問題。
一是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缺少頂層統籌規劃。各地政府采購系統間協同不足,目前還沒有形成全國“一張網”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整體推進。一方面,各省政府采購平臺不互聯,各省擁有各自的政府采購網上超市平臺,例如,浙江省采用“政采云”,江蘇省采用“蘇采云”等,登錄網上超市購買商品只能匹配到入駐本地平臺的商戶,未建成全國統一的網上超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場分割。另一方面,各地供應商不良行為及處罰信息不互通,未形成互通共享的信息系統,例如,對于供應商不良信用記錄信息,未能有效實現跨省域共享,投訴舉報案件處理及相應處罰標準未能有效實現跨縣(市)區資源共享,存在區域信息孤島。
二是政府采購過程未實現高效暢通。破除政府采購過程中地方保護和歧視行為,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也是關鍵所在。一方面,評審專家抽取本地化,不利于優質評標專家實現跨地區、跨行業共享。當前,各地招標項目除業主單位有特殊要求外,基本以抽取本地評審專家為主,尤其受疫情影響,因異地評審專家抽取不便,評審專家本地化現象尤為突出。囿于本地入庫專家數量有限、專家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評審不公、評審可靠性不強等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招標文件編制不合理、不科學、不嚴謹現象偶有發生,設置的資格條件“戴有色眼鏡”、評分因素“設隱蔽陷阱”、采購方式“搞張冠李戴”、評分標準“有避實就虛”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供應商公平競爭。例如,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絕大多數采購人更偏好資歷老、業績好的企業,而這就會被認為是一種歧視新型、小型企業的行為,從而引起其他供應商的質疑。
三是政府采購執法處罰未形成統一標準和規范。各地執法以及司法機關在政府采購法律法規的理解與適用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在進行投訴舉報的處理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地方認定、處罰不一致的情況,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例如,曾有同一供應商參與不同地方的政府采購項目,同一行政處罰被A市B縣財政局認定不具備供應商資格,但被A市C縣財政局認定具備供應商資格。又如,某一供應商曾于2017年2月被某稅務局作出罰款的行政處罰,并于2019年3月進行了不良信息修復。A市財政局認為該不良信息在修復后不應當再作為政府采購活動中的負面信息使用,該供應商可繼續參與政府采購活動。但B市財政局認為,政府采購活動中無不良信息修復一說,故該供應商不具備供應商資格。
對于上述問題,筆者建議:一是夯實基礎性。加強政府采購信息化平臺建設,形成全國“一張網”打通各省政府采購電子賣場,實現商品服務全國流通;破除各地供應商不良行為及處罰信息孤島,實現相關信息資源互通共享。二是把握時代性。依托政府采購數字化建設,加速推進“不見面開標+遠程異地評標”交易模式,持續優化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營商環境,全面實現交易服務提質增效。三是突出系統性。修訂完善政府采購法,并在修訂過程中充分考慮政府采購法與其他法律規范的有效銜接,比如,不良信息能否修復等問題,形成統一的標準和規范。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財政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