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鄉五家渠
【鄉情鄉韻】
我的第二故鄉五家渠
■ 丁梅華
被稱為“亮劍之師”的六師五家渠市,位于烏魯木齊市以北30多公里。清末民初有楊漢青、馮壽安等5戶人家,為了種地從烏魯木齊河尾部引出一條渠,人稱“五家渠”,后成為兵團第六師的師部,簡稱:師市。五家渠素有“首府后花園”“西域水城”“絲路花都”之美譽,是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過去的西北小鎮,發展成為如今的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我14歲離開江南水鄉,投奔到在農場工作的伯父身邊,自然而然這里便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記得那是2004年,也就是五家渠市掛牌成立的那年。我有幸從工作了15年的農牧農場,調到師市審計局工作,那時我們一塊調過來的有20多人,都是來自農場。在我印象中,那時候的五家渠還不像座城市,人口稀少,道路高低不平且較窄,道路兩旁雜草叢生。一旦遇上下雨天,街道骯臟,偶爾有車輛走過,不注意就會濺一身泥水。我們居住的宿舍,也是幾十年前的平房,十幾個人住一間房子,下班回到宿舍,唯一的娛樂就是聚在一起打牌。平時走在“街上”放眼望去,能夠見到的樓房少得可憐,更別說公園、電影院、博物館、大超市、文化廣場什么的。周末要回農場看望家人,通往農場的車輛,一天只有兩趟,一旦趕不上,周末就回不去了……
常言道:“一座城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黨的十八大以來,六師五家渠市圍繞“生態、休閑、宜居、宜業”的規劃定位,多措并舉開展城市建設工作,持續推進重大城建項目,完善城市功能,做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讓居者自豪、來者依戀、聞者向往的生態園林城市。尤其是對棚戶區、老舊小區、供水、供氣、污水管網進行改造,打通斷頭路,城市微循環全面暢通,讓這里不但有美麗的青格達湖,還有享有盛譽的郁金香、荷花、菊花和觀鳥節。到目前為止,五家渠市綠地總面積超過1.4萬畝,綠化覆蓋率5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6平方米。每一個路口都種上了花草樹木,五家渠市變得越來越美麗。
有人說,不管走得多遠,家鄉永遠是我們最眷戀的歸宿。如今,五家渠市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小區美麗宜居,高樓鱗次櫛比,道路寬闊整潔,濱河公園貫穿整個市區……天藍、水清、地綠、宜居的五家渠市,儼然已成為耀眼的明星城市。盛夏時節,行走在六師五家渠市,目光所及,盡是一幅幅和諧美好、欣欣向榮的景象。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漫步濱河公園,游人如織,他們有的在散步,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欣賞落日余暉……
近年來,五家渠市政府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更新車輛,優化線網,創新管理,公交車不斷更新換代,主要道路建成了標準化站臺,智能調度監控指揮系統、一卡通收費系統、手機公交信息查詢系統等全面投入使用,實現了城市公交運營實時調度、安全服務實時監控,極大地改善了公交車乘坐環境和條件。師市更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了許多知名企業、大型超市、大中院校落戶五家渠,建立了在兵團名列前茅的醫院,為師市的社會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看著這座城市發生的巨大變化,內心不由得涌出一份驕傲,這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五家渠市。榮幸的是我不但見證著它的一步步成長,而且感受著近40萬干部職工團結奮進、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和不竭動力。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到師市考察并作了重要指示,給師市人以極大鼓舞。
師市還有一個別稱:“一個沒有陌生人的城市”。由衷地說上一句:歡迎朋友們蒞臨五家渠市,領略這里的風土人情,感受這里的軍墾人情懷,感悟這里的“亮劍精神”。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家渠市審計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