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茶香
【山川風物】
秦嶺茶香
■ 秦延安
春天是騷動的季節,秦嶺里的陽光還沒站穩腳跟,茶樹便沉不住氣地萬頭攢動。那一葉葉嫩芽,如出水芙蓉般水靈,又似輕歌曼舞的女子,在春光閃耀中撥動著春天的狂熱。
作為茶樹在中國生長的最北區域,陜南三市,早在漢朝時期,就成為中國七大茶區之一,貢茶歷史更是上千年。雖然同在北緯30度附近,近在咫尺,但秦嶺的茶卻在不同的地域活出了各自的個性。寧強雀舌形似雀舌,湯色綠亮;紫陽毛尖綠芽尖尖,湯色清澈鮮艷;午子仙毫葉形細勻,茶湯甘洌可口……還有秦巴霧毫、漢水銀梭、平利富硒、商南泉茗等等。它們用自己的味覺,誘惑、勾引著秦人成為盟友,在秦巴山地擴展著自己的天地。
我曾在漢中的鎮巴縣造訪過茶山。那是一條只能走過雙腳的山路,蜿蜒得就像一條蠕動的蚯蚓。路的一邊是灌木叢生的陡峭山林,一邊是不太規整的梯田,而茶園就在云霧繚繞的半山上。采茶人一腳斜撐著身子,雙手歡快地像小兔子在茶樹上東跳西竄。隨著嫻熟的舞動,一枚一枚嫩芽便被請進掛在腰間的竹兜。
看著采茶人快捷的手法,我也想一試身手,卻不料,不是捏碎了葉子,就是帶下了茶梗,總不得要領。茶廠廠長說,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不同,有的采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的。采茶要心地虔誠,用力輕盈。聽著廠長的講解,我似有所悟。
采茶不易,制茶也不簡單。我曾在安康觀看到傳統的手工制茶,那豈是一個辛苦所能表述。
采摘下來的茶葉特別嬌氣,需要盡快去除水分,否則就會發苦生臭。溫暖的陽光下,一片新綠擠滿了大大小小的茶簸。那些沾滿陽光雨露的嫩芽,或尖細如針,或細絨覆裹,經過日光萎凋或高溫炒制后,不僅沒了苦澀反添香醇,而且還葉質柔軟,便于造型揉捻。
那些打蔫的茶葉,就在茶簸里,被茶農用雙手輕揉著。那是一種看似有力卻是柔軟的揉法,手粗糙中見細致。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大多數的茶葉被滾動揉成了卷曲狀,也有的以布巾包裹茶葉使其成為一圓球狀,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機來回搓壓、團揉,最終形成球形或半球形。有些茶葉還進行搖青,將萎凋的茶葉放在竹篩內,先輕后重,來回篩動,讓葉片在摩擦碰撞中,氣味相投,漸漸氧化。不同的茶搖青的手法不一樣,次數也不一樣。這一連串的殺青、蘊華、顯美、焙香、精化等過程,讓茶葉如孩童一般,逐漸成長。由于制茶技術和保存方法不同,又可將秦嶺茶分為綠茶、白茶、紅茶、青茶等。就如一樣的面粉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條,一樣的葉子也可以制出不同的茶,全在匠心運用。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陜青。
一壺茶,幾個茶杯,三五好友圍坐石桌前,高談闊論,這是我坐在商洛金絲峽喝茶的情形。四周層巒疊嶂,只有山風穿林、溪水叮咚和鳥語花香的天籟之聲。一杯茶水,萬千綠意,小口細品,清香入肺,讓人心生禪意。茶中有山,茶里藏河。一壺茶在手,如天人合一,如撫日托月,如捧著千山萬水,胸中便有了世界。
秦嶺的茶,從生長,到制作,再經車馬旅途,行走萬里,與水融合,被人享用。這一漫長的旅程,讓生命歷經枯萎、重生、綻放,如人世的修煉,跌宕起伏,終歸平靜。它溝通了天地生命,融合了人與自然,傳遞出一縷醉人的心香,讓舌尖在一杯湯水中品到了秦嶺的深邃與博大。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就職于陜西省水文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