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醫改求解世界性難題
為了13億人的健康明天--"中國式"醫改求解世界性難題
資料圖片:4月12日,在湖南寧鄉縣白馬橋鄉衛生院,一名工作人員在藥房取藥。 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新華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吳小軍、呂諾、胡浩)短短3年間,一張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絡在中國大地上鋪開,13億人“病有所醫”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2009年至2011年,面對“看病難、看病貴”難題,中國以空前力度推行改革開放以來最深刻的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沒有任何成功的模式可以復制。3年來,中國立足國情,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醫改道路,思路越來越清晰,步伐越來越堅定。
“病有所醫”:編織世界最大醫保網
資料圖片:4月12日,在湖南寧鄉縣白馬橋鄉衛生院,9個月大的徐清靈小朋友在接種疫苗。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12年初春,在青海省湟中縣上五莊鎮72歲的回族農民馬俊壽氣管炎發作,生平第一次住進衛生院。
馬老漢患了10年氣管炎。過去犯病,他常強忍著不去醫院。
“去一次小診所就得花掉80多元錢。”他說,“氣管炎一犯,一只羊就沒啦!”
2011年,馬老漢一家八口人都入了新農合。住院兩天下來,費用總共150元。作為低保戶,他交15元就行了。
馬老漢說:“我大兒子6歲時腦膜炎發高燒,沒錢治病結果成了聾啞人。如今,新醫改讓娃娃遇上了,讓咱老漢們等上了。”
——經過3年改革,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為城鄉居民“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
資料圖片: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一位工作人員在展示一張居民健康卡(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截至2011年底,中國基本醫保覆蓋率超過95%,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比改革前增加了1.72億。其中,像馬俊壽一樣的新農合參保農民超過8.32億人,增加了1700萬人。城居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逐年提高,從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保障范圍由住院延伸到門診。
——針對老百姓最擔心的“因病致貧”問題,新醫改逐步建立起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其中,農村兒童白血病、先心病納入保障范圍以來,困難家庭患兒看病費用實際補償比例從2008年的40%提高到70%至90%。2011年,終末期腎病等6類重大疾病納入試點范圍,超過20萬患者獲得補償。
——隨著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實現全覆蓋,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三成,大幅減輕了基層群眾用藥負擔。在落實基本藥物制度的同時,基層醫衛機構綜合改革同步推進,公益性管理體制、競爭性用人機制、激勵性分配機制、規范性藥品采購機制以及長效性補償機制逐步建立。
問道醫改:努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何破解重重困難,推動建立符合國情、惠及全民的醫藥衛生體制?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中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攥緊拳頭才能形成合力。
醫改涉及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綜合改革,只有建立強有力的組織實施機制,才能保證改革系統性地向前推進。改革伊始,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建立組織實施機制就已成為推進醫改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包括醫改在內的民生工程。2008年12月,國務院成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20個部門共同參加,統籌組織和協調全國醫改工作。
五指握緊,攥成拳頭,才能形成合力、強勢推進。醫改的組織機構建設避免了部門為利益而推諉扯皮、相互掣肘,形成無縫隙責任鏈條,把更多的不可能變為現實。
“衛生管理權限分割過大,是制約我國衛生工作的一個重大問題。由同一個部門統籌管理衛生投入、醫療保險、醫療服務和醫藥行業管理,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認為,強化醫改領導小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衛生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的部門交叉、職能分散等問題,在醫改工作中形成了強大的合力。
——看準方向才能少走彎路。
中國醫改方向明確,讓群眾盡快得到實惠,是深化醫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實現改善人民群眾享有醫療衛生服務條件這一根本目的,中國醫改突出強調維護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的要求,發揮現代國家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布,明確醫改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國務院隨后公布《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明確醫改五項重點任務。
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我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努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多渠道籌措資金,力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世界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文章說,中國新醫改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尤其是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促進公平性的提升,與這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相一致,也標志著過去20多年市場化路徑的轉變。
——削足適履不如量體裁衣。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但在中國要破解這一世界性難題,必須堅持立足國情,用中國式的辦法深化醫改。
廣西金秀縣長垌鄉滴水村地處大山深處,交通閉塞,缺醫少藥。為找到適合農村、適合山區的路子,2010年金秀縣在推動醫改時,結合瑤醫傳統文化,為村衛生室添置了瑤藥柜、治療床等瑤醫藥診療設備,并聘任世代相傳的瑤醫為村醫,全村和附近村的鄉親們有了大山里自己的健康衛士。
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中國式醫改三年間思路日益清晰:堅持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方針,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
“三年改革,我們從百姓基本需求出發,從基層做起,結束了基層以藥補醫的歷史,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明顯成果,讓老百姓從新機制中得到真實惠。可以說,制度創新是此次醫改的最大亮點。”日前,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在醫改座談會上說。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一份對中國醫改的分析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對農村和城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建設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醫改投入的一半用于加強公共衛生服務,更新農村和城市的基層衛生設施,并培訓全科醫生。
“再深的水也要趟”:探索醫改突圍之路
如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體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難度明顯加大。醫改已經進入“深水區”。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下定決心:再深的水也要趟。”衛生部部長陳竺如是說。
面對各種繞不過、躲不開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可謂迎難而上,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為醫改這一世界性民生難題交出“中國式”答卷。
醫改最大的難點是公立醫院改革。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下手,將不可避免地觸及藥品生產流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等不同領域和群體的切身利益。
3年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2000多家公立醫院開展。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改革試點取得了積極進展。
工作日早上7點50分。就職于中關村一家公司的曉佳姑娘,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掛上了當晚口腔科夜門診的號。
“現在坐地鐵到公司上班還來得及,晚上6點下班后再過來拔牙,今天我就不用請假了。”曉佳高興地說。
2011年8月22日起,中日友好醫院將全科門診和檢查服務時間后延,每周一至周四開診時間延后3小時至晚8點。
院長許樹強說:“以前人們下班后只能去急診看病。現在,夜門診和夜檢查服務通過醫院合理的工作制度設計和激勵機制得以實現,緩解了看病難。”
公立醫院改革正穩步推進——黨中央、國務院已確定,下一步的醫改將重點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在3年試點的基礎上,醫改方案提出,深化補償機制改革,破除“以藥養醫”機制,推進醫藥分開、管辦分開。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規范診療行為,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說,公立醫院改革涉及了整個醫療服務提供體系的變革。如果沒有公立醫院改革的成功,很難想象高端醫院和社區衛生能夠扮演各自本來應該扮演的角色。
劉國恩說,新醫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既要解決醫療衛生服務“供不應求”的矛盾,提高居民對醫療服務的“購買能力”;又要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供應能力”。
展望未來,“十二五”醫改規劃已明確:在全民醫保建設、基本藥物制度鞏固和公立醫院改革三方面取得突破。中國正朝著在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宏偉目標堅實邁進。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