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10年,代理機構還存在嗎?
再過10年,代理機構還存在嗎?
■ 本報記者 張靜遠
再過10年,代理機構還存在嗎?如果還存在,是否依然做著今天的工作?
信息技術推動著每一項工作駛上信息高速公路,招標代理工作也不例外。自2005年以后,在財政部發布的政府采購年度工作要點中,電子化采購建設屢屢被提及;在招標投標領域,《電子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等工作不斷在業內深化著電子化招投標的概念。那么,電子化采購將給代理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條路究竟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業內人士進行了采訪。
代理機構勢必面臨全面轉型
“未來還有沒有代理機構,真是說不準。”談及電子化采購,從事招標代理已20多年的國信招標集團總工程師荊貴鎖這樣說。
荊貴鎖向記者描述了可能發生的未來代理市場的面貌:隨著電子化招投標的逐步發展,代理機構可能會轉型成為另一種全新的電子化招標采購平臺的運營機構,“到那個時候,是否擁有固定場所、人員數量多少等都不再是代理機構的必要條件了,機構人員將被要求掌握豐富的信息技術,而維護法定程序等事宜則交給剛性更強的計算機系統去完成。”荊貴鎖說。
江蘇省國際招標公司副總經理吳強則將視點放在了電子化帶來的變化上。他認為,電子化采購的發展對于江蘇國際招標這種沒有分公司的企業而言意義重大,對全行業的業務水平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對分公司的管理,總公司時常有鞭長莫及之感,其品牌質量難以保證。電子招投標普及以后,遠程開評標不再是問題,一些分公司就沒有設立的必要了。重要業務可以集中到總公司由優質工程師與項目經理親自代理,這使得企業能夠真正對項目負責。”
那么,面對信息技術的沖擊,代理機構未來是否要走精兵簡政之路呢?國際關系學院公共市場與政府采購研究所副所長趙勇表示:“應該說更必然的是代理機構內部會發生結構性變化。”趙勇認為,招標代理機構的發展趨勢應當是向咨詢、項目管理的方向發展,這已經成為這幾年行業的共識了,而電子化招投標發展之后,采購程序部分交由計算機來完成,招標代理機構可以把更多的人員和時間投向更專業的縱深方向。
技術差異致使壁壘林立
《電子招標投標辦法(征求意見稿)》的發布,以及2012年底在招標投標行業峰會上業內人士對電子招標投標的熱議,一時間,電子化平臺建設市場的開放政策可能帶來的行業壁壘讓不少招標代理界人士憂心忡忡,似乎電子化招投標業務的未來并不容樂觀。
中國招標投標社區的管理員王毅青公開表示她對軟件市場壁壘的擔憂:“國家鼓勵電子招標投標交易平臺進行平等競爭,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交易平臺是不是應該收費、怎么收費等目前均沒有明確,市場秩序沒有建立起來,這對招投標代理公司參與電子化平臺運營市場將成為一個障礙。由此帶來的亂收費、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可能滋生。”
據記者了解,目前招標投標領域的電子招投標平臺建設,暫不直接采用垂直平臺方式管理,也沒有采納第三方平臺垂直管理的信息。對此,浙江省松陽縣招投標中心張志軍認為,目前,全國各地電子化平臺建設往往是一個地方一套系統,而且互不兼容,到處都埋藏著技術壁壘。“據我了解,一些代理機構到某些地方做項目,得先花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購買當地的軟件系統,然后才能做項目。”張志軍說,這也是電子化招標平臺面臨的難題之一。
鄭州信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永青認為,這是電子化必經的歷史階段。“一些人提及的技術壁壘是客觀存在的。我認為,電子招標投標有流程方面的電子化和業務方面的電子化之分。”劉永青認為,所謂流程電子化,只是將傳統標書電子版傳到平臺上,評標專家在評標室的電腦上用鼠標逐頁翻找。所謂業務電子化,是指通過將標書內容拆分填入不同的單元模塊來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網上評標,評標專家可以通過點擊不同的菜單按鈕,直接進入相關內容,而有的客觀內容甚至不用交給專家,系統可依據規則進行客觀評分。“像前者這樣將流程實現電子化的做法,對招投標活動的促進產生不了多大作用,也不會產生技術壁壘,而像后者這樣實現業務電子化的做法,才能實現電子招投標的精髓,但是標書格式勢必要適應軟件系統的要求,也勢必帶來一定的技術壁壘。”劉永青說。
對于上述局面,劉永青表示,目前我國電子招投標事業尚未成熟,標書模板尚未走上標準化道路,只有在開放的市場中競爭中,逐步形成行業規范后,才可能走上統一的電子化道路。如果簡單地以一紙文件廢棄各地現有的電子化平臺來打破壁壘和割據,對市場造成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漫漫探索路
無疑,我國電子招投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隨機調查了13家代理機構,尚無一家有自己的電子化招投標系統,有4家公司表示參與過電子化招投標,其中1家表示參與過采用遠程電子招投標手段進行的中央投資項目。這表明,我國電子化招投標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
不過,目前的政策扶持力度仍值得矚目。在江西,政府采購項目被規定必須進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來進行電子化操作,同時,配套的管理辦法已于2012年出臺。河南省、煙臺市建設完成了配備電子化招投標設備的政府采購公共開評標場所供代理機構使用。目前,天津市、山東省、遼寧省也正在部署這一工作。這些措施使得電子招投標在小范圍內部署實施得以實現,也為全國統一大平臺的形成奠定基礎。
在特殊行業中,中國金融學會及金融采購專業委員會的做法為探索行業統一市場提供了新的思路。該委員會已經下發相關通知對行業各機構自建采購業務系統的業務數據定義及系統的相關功能提出標準化要求。此外,加快推進金融行業電子化采購業務行業標準編制工作,研發建設金融行業電子化采購通用平臺及相關采購業務數據工作也是該委員會近來力推的一項重點工作。目前,各主要行業供應商基礎信息和業務資質數據規范已經在編制中,多個細分行業的數據規范已經完成,這些規范與標準將逐步作為供應商數據行業標準,以此降低未來各金融機構獲取行業數據共享資源的難度。
當然,電子化浪潮來的影響絕不僅于招投標環節,事實上,全國各地的政府采購電子化監管系統早已投入使用,代理機構網上備案、網上抽取評標專家已經是各地常見手段。
任何美好未來的展望都不得不面臨現階段存在的各種問題,只有直面當下的現狀并邁出探索的步伐,未來圖景才可能變成輝煌現實。
微博·電子化采購
網友XS: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在統一采購項目類別、實現區域統一管理等根本性問題上下功夫,全國統一的垂直管理電子化平臺或許指日可待。
網友張進文:電子化對代理機構而言,是個二次飛躍的機會。能夠抓住此次機會提升自己、降低成本的企業將獲得更強的競爭力。
網友Bidboy:如果只是將原來的紙質標書變成電子標書,評標程序、方法和紙質招投標一樣,這樣的電子化對評標而言沒有意義。真正的電子化應該是體制的變化、創新。
網友Xhx:電子招投標交易平臺日后是不是誰都可以建、誰都可以申請認證?招標人和代理機構日后如果被規定必須安裝指定的某電子化平臺軟件,而認證費又沒有被規定的話,那就太可怕了。
網友Laochan:如果電子化手段不能取代評標委員會自動評標,就不能稱為“電子招投標”。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