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端午節里的那些事”
屈子祠內新塑造的高達三米的屈原像(拍攝于1981年)。湖南省東北部的汨羅江上,每年農歷五初五“端午節”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紀念兩千年前在這里懷沙自沉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新華社記者王平攝
據說,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盛唐時期,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夏歷五月初五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許多有河流的地方都舉行龍舟競渡,家家戶戶吃粽子,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棕子。端午節吃棕子,在中國已相傳兩千多年。據說,屈原死后,人民將粽子投在江里喂蛟龍,讓它不要吃屈原的身體。另一說則是將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葉可以不被魚蝦吞食。新華社記者王平攝(照片拍攝于1982年)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據《史記》記載,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就是在舊歷五月五日這天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并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2004年6月22日,貴陽市一位小販在一條小街上叫賣艾草和鳶尾草。當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國南方地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有在家門口掛艾草和鳶尾草的習俗。新華社記者楊俊江攝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湖南汨羅市,賽龍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而在廣東,龍舟競渡之前,要首先進行請龍、祭神的儀式。
賽龍舟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范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2006年5月28日,一位龍舟比賽運動員扛著槳從安裝好的龍舟旁走過。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全國各地群眾通過舉辦龍舟比賽、吃粽子等活動歡慶這一傳統節日。5月31日,宜昌市第二屆運動會暨中國秭歸端午文化旅游節在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開幕。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
端午節戴佩飾香包之類的小物件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顏色鮮艷,袋囊內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6月11日,山東省郯城縣民間藝人顏景瑞整理自己縫制的香囊,準備到集市上售賣。端午節臨近,當地民間藝人忙著用五色彩線和彩布趕制各式香囊,迎接佳節。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2008年6月4日,一位小朋友在一家商鋪的攤位前觀看出售的小粽子。端午將至,上海大街小巷已經彌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息,不少商家的粽子和香囊飾品熱銷。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屈原祠外景(拍攝于1981年)。湖南省東北部的汨羅江上,每年農歷五初五“端午節”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紀念兩千年前在這里懷沙自沉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該祠是屈原死后不久,當地居民在汨羅江畔建立的,1745年遷至汨羅縣西12公里的玉笥山上。新華社記者王平攝
福建省龍海縣農村在端午節舉辦龍舟比賽的情景。(拍攝于1985年)端午賽龍舟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習俗,據說源于飛船拯救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另有一說是怕蛟龍傷害屈原尸體,人們駕舟擊鼓鳴鑼,以驅走蛟龍。新華社記者李開遠攝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