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配置方式的選擇與路徑
【首屆公共資源配置中關村論壇議題③】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配置方式的選擇與路徑
嘉賓:
湖北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原局長 丁貴橋
國家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總經理 平慶忠
易招標CEO 張利江
宜賓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 王青春
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副主任 易智雄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招投標交易中心主任 郭樹良
主持人:
中國招標投標協會副會長 李小林
市場化、專業化是交易平臺發展方向
主持人:2017年1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內容。而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存在不同類型的資源交易,其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選擇使用政府主導建設的交易平臺,還是采用市場主體建設的平臺。那么,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是否應實行市場化配置?
丁貴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到底是由政府建,還是社會建,這并非一個簡單回答是誰的問題。
第一,公共資源的所有權是國家的,各部門只是作為國家的代理人來進行公共資源的交易活動。根據政策文件,交易部門不能自己定規制、自己交易、自己監督自己。第二,這個交易平臺怎么形成?顯然,集中交易比分散交易更透明公開,有利于監督管理。第三,集中是不是必須由政府集中?建議先實行政府集中。如果市場條件具備,可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把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再由政府把管理職能、監督職能、仲裁職能等分散的職能承擔起來。
易智雄:《關于創新政府資源配置方式的指導意見》有好幾處提到市場化的問題,如積極穩妥推進公共資源電子交易系統市場化競爭、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平臺服務供給。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市場化的發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但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比如,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健全,招標采購違法成本非常低,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這些都是我們要重點考慮的。
平慶忠: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目標是市場化、專業化,關鍵在于互聯網和行政監督電子化。也就是說,基于互聯網建設全國統一的招投標市場,通過市場化改革,落實主體責任,在信息化條件下對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法。
郭樹良:國家出臺的政策文件已明確了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及具體實施辦法。下一步的關鍵是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凝聚社會力量,達成共識,堅定不移地把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張利江:我認為,國民經濟的效益更多來自于市場主體的活力。是否要建市場化的交易平臺,由市場主體去選擇。只要標準定了,規范有了,市場主體或交易雙方自己就會有一個結論,而不是別人為他們下結論。
王青春:關于平臺誰來建的問題,目前的理想狀態是市場化配置。關于平臺怎么建的問題,如果說允許第三方來建,應該是一種比較好的形式。我們采取的是政府主導與市場化結合的方式。交易平臺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行,并通過特許經營控制后期收費的一些方式和標準,招投標各方主體的市場體驗比較好。
主持人:謝謝各位的發言。換個角度分析,公共資源交易中幾乎70%都是工程項目,工程項目的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交易平臺的選擇。這個平臺應該是非常專業的,而不是錢貨兩清即可。正因為它有專業化的需求、專業化的服務、個性化的配置,因此,交易平臺建設必須走市場化、專業化之路。
借電子化推進交易平臺良性發展
主持人:據我所知,廣州市一年有近四五千億元的公共資源交易量。請易主任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做法。
易智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斷完善基礎性工作。第一是統一規則,目前交易規則尚未統一。第二是明確交易流程中的細則。如,公共服務平臺要對接交易中心場地系統,對接企業庫、信息庫、專家管理等系統,這就需要將對接規則和細節確定下來,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動交易平臺市場化。
主持人:平總提到交易平臺的發展要以互聯網為基礎,請作進一步說明。
平慶忠:新形勢下,電子化是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發展的路徑之一。
前幾年,幾乎所有的電子招標投標交易平臺都是分散的,按照各自的標準來建設。自《電子招標投標辦法》發布以來,各地根據電子招標投標的技術規范改造了交易平臺,并積極和國家電子招標投公共服務平臺對接。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80多個交易平臺與國家公共服務平臺完成了對接。去年下半年起,各交易平臺開始向國家公共平臺傳輸數據,目前傳送的各類交易數據已超過了500萬件,我們也已具備了按照行業、部門、時間進行數據分析的基本條件。接下來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行政監督。相信在網絡技術條件下,經過努力,行政監督電子化的發展也會很快。未來,市場主體、監督部門能夠在一個互聯互通的電子招標投標系統中完成交易及監管,招標投標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也有望在公開的信息環境中得到改善。
郭樹良:第一,各地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應充分發揮電子服務系統的樞紐作用。橫向上,主動與各類專業交易平臺、行政監督平臺對接;縱向上,積極與省級、區域性、國家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服務系統對接,打通“信息孤島”,讓信息真正公開共享。第二,重視大數據的綜合有效應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可根據不同主體的需求,提供基于行業、地區等多維度的數據分析和專題研究報告。第三,推進其他類公共資源納入平臺,實現“平臺之外無交易”。
王青春:宜賓是通過電子化完成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的。在宜賓,通過電子化交易,每年財政少花兩億元以上,投標人少花一千萬元以上。同時,通過電子化交易還促進了行業規范。
作為唯一的地級市,宜賓市2017年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全國國家電子招投標的九個試點城市之一。我們要借此契機進一步完善平臺,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的網上監督平臺,將社會監督等納進來,打造在線解答的全透明監督平臺,增強平臺的公信力,提升用戶體驗和效果。
另外,針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我還有三點建議。第一,不斷優化頂層設計。第二,鼓勵基層為行業發展多做貢獻。第三,強力消除技術壁壘。
主持人:謝謝大家。我也談談我的看法。假設明確了交易平臺市場化的路徑,那么,交易平臺既要接受行政部門的監督,又要接受社公眾的監督,怎么實現這兩重監督呢?我認為,這就要借助“三平臺分離”中第二個平臺,即公共服務平臺的功能,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換,即在公共平臺上公開信息、聚合信息,再由聚合的信息產生大數據效應,實現行政部門和全社會共同監督。
(文字/韓馨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