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土地
【調研】
回歸土地
■ 劉友春
回鄉探親,特地對堂兄弟們的生產發展情況作了一次調查,很有些體會。
我出生在江西省大余縣新城鎮一個小山村,我爺爺兄弟三人,到我們這代,共有叔伯兄弟17人,其中有9人務農。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戶時,9位務農的叔伯兄弟家里,人均土地1.25畝;隨著婚嫁、去世、新增等人員變動,九十年代初期經過調整,人均土地在一畝左右,之后再無調整。
面對有限的土地,單純種植早、晚兩季稻子,難以滿足生活需要。我家的兄弟們為了生活想方設法,采取了多種方式。
一是務工為主。尤其是在小孩小學階段,把大部分土地外租他人,留小部分田地種蔬菜、花生等農作物自給,夫妻倆外出經商或者務工,小孩交由父輩管理。他們大部分出?。ㄊ小⒖h)務工,留在本地務工的少。時間上長的數年,短的以月計算。務工場所包括企業工廠、建筑工地、礦山等,以體力活為主。
二是種養結合。小孩到了初中、高中階段,務工情況發生了變化,回歸家庭成為主導。他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努力發展生產。1人學了技術,在家從事衣服來料加工;4人繼續務工,除了1人在外省,其他的在鎮周邊;4人返回家鄉,收回外租田地,再租入他人田地(多的八九畝,少的四五畝),立足耕地做文章。他們根據時令季節,以稻子、花生為主,穿插種植西瓜、玉米等農作物,個別不辭辛苦,農作物種三季,有的還養魚。農忙之余,則參與村莊周邊建房、修渠等工程,做短工。辛勤勞作數年,他們蓋起了小樓,有的買了轎車。
三是多頭發展。名叫蘇東的堂兄,與其他兄弟相比,相同的是歷經外省務工數年,繼而選擇回歸,返鄉種地,不同的是有技術特長,懂水電,會加工,做到“多條腿走路”,既不耽擱農作物的種植,同時又給別人安裝水電、制作不銹鋼門窗,業務范圍延伸到其他鄉鎮。而且,他根據惠農政策,在光伏發電上做文章,繼全村首家在屋頂安裝了80余平方米的光伏太陽能發電板后,2017年再度投入5萬余元,又安裝了40余平方米。2017年,僅光伏發電項目,他的收入就有1.6萬余元。
幾位叔伯兄弟,開始去外地務工,幾年后選擇回歸,在村里從事生產,采取有效途徑經營田地,配合就近務工等,通過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條發展之路。
充分利用土地,賦予有限土地增值成為他們的首選。每年,他們根據自有及租用田地總量、地塊位置,結合往年栽種情況,預判市場行情,盤算好當年農作物栽種數量。為提高產量,錯地栽種,即同地塊避免連年栽種同一種農作物,以便土地休養生息。栽種前與相關食品加企業談好合同,明確標準及價格,收獲時直接由廠家收購。此外,利用空閑時間,有的到工廠(蔬菜基地)打短工、有的上山搞副業等,都有一筆收入。
在農村,吃得了苦,身懷多種技術,夫妻倆相互配合,有較好的經濟頭腦,往往成為發展的標桿、致富的領頭羊。比如堂兄蘇東,每年的收入明顯高于其他堂兄。
從堂兄們的發展來看,他們由農村走向城市,再由城市轉回農村,立足農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老家周邊農村,有荒山的,栽種果樹、茶油,有的則從事甲魚養殖,還有的整村推進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帶動旅游業,形成了“多頭活水”的良好發展勢頭。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購部)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吨袊少張蟆芬詫I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