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門花園
【都市記憶】
漢陽門花園
■ 朱輝
《漢陽門花園》這首民謠,三年前就已發行,不過到了今年才大火了一把。疫情期間,有段抗疫視頻配著這首歌,看得人眼含熱淚。之后王凱在北京衛視《跨界歌王》上,又唱起了這首家鄉的民謠,第二天演唱視頻就風靡了網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移居武漢,當年去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就是漢陽門。一來它的頭頂上就是長江大橋,當時武漢頭號地標;二來離家近,只有兩站路,走去不過二十分鐘。
當年的漢陽門,的確如歌中描述,沒有那么多人。外地人為了看大橋,才來到漢陽門。當時漢陽門花園里,也并不熱鬧,只有附近住家的老人,每天在那兒遛鳥、喝茶。真正熱鬧的是輪渡碼頭,每天自行車、行人川流不息,涌入或涌出碼頭出入口。那時的輪渡主要有兩條線,一條去江對面的集家嘴,那里有聞名全國的漢正街市場;另一條去武漢關,登岸走不多遠,就是武漢最繁華的江漢路。
到了九十年代,漢陽門逐漸熱鬧起來。那時流行唱卡拉OK,我們小區里一些年輕人,天天晚上騎自行車去漢陽門。那里沿江邊搭著許多簡易棚子,一臺電視機、一臺VCD,一套簡單的音響設備,花一塊錢就能唱一首歌。不下雨時,這些棚子四面都打開著,路人可以駐足觀看,并隨時加入演唱隊伍。按說這樣喧囂,四周鄰居會很有意見,然而那時并不見媒體上有群眾反映此事。或許喧鬧代表著繁榮,能住在鬧市,對于當時的居民是一種驕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路邊卡拉OK慢慢被淘汰了,要唱歌可以去KTV,還有吃有喝。漢陽門的輪渡碼頭也不如以往繁忙了,長江上的橋,幾乎每年都在增加。
略微清凈了幾年,漢陽門重新熱鬧起來,因為區域內的戶部巷漸漸在全國打響了名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外地人到漢陽門為了看大橋;進入新世紀,十個外地游客,有九個是沖著戶部巷美食來的。有時去漢陽門散步,一路走著,會有好幾撥人問路,都是打聽戶部巷怎么走。
戶部巷屬于外地人,我們極少去。而漢陽門花園依然屬于周圍住家的人,上一輩的老人大多過世了,那里遛鳥、喝茶、閑聊的,換成了他們的兒女。當年漢陽門的孩子,如今變成了漢陽門老人。漢陽門花園和馬路對面的江邊,每年從早到晚,數不清的票友班子在露天唱京劇、楚劇、漢劇、湖北大鼓……并沒有人宣傳、組織、贊助,一些被稱為國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而然就在這里傳承著,生命力如野草般旺盛。
外地人到武漢旅游,在去黃鶴樓、戶部巷打卡之余,千萬別忘記到附近的漢陽門花園逛逛,那里能體驗到武漢最具代表性的市民文化,而且不需要買門票。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