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政采營商環境各路“諸侯”顯神通
編者按:全國各地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的舉措異彩紛呈,有些地方的做法頗具亮點,具有一定的學習和借鑒意義。為此,本報梳理了這些地方具有特色的經驗與做法,以饗讀者。
優化政采營商環境各路“諸侯”顯神通
——部分地方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亮點”盤點
■ 本報記者 楊文君
北京
亮點一:搭建“三位一體”的電子化平臺
目前,北京市已打造了“北京市政府采購網”“北京政府采購管理服務平臺”“北京市政府采購電子交易體系”三大業務處理和信息公開平臺。其中,“北京市政府采購電子交易體系”是“雙平臺”運營,即分為“政府采購電子賣場”和“政府采購電子交易平臺”。前者主要服務于集中采購目錄以內及限額標準以下的小額零星采購,后者為集中采購目錄以內或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分散采購項目提供便利。北京政府采購電子化平臺打通了“預算—交易—監管”等關鍵環節,實現了“網下無交易,網上全公開”。
亮點二:糾正不合規“進場交易”問題
根據《北京市財政局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的通知》,凡符合場所及信息系統共享標準要求的,全市各級公共資源交易、政府采購等監督管理部門原則上不得強制要求政府采購交易活動進入特定物理場所組織開展。該通知發布后,北京市財政局召開會議,部署了相關工作。
亮點三:全市共享集采結果
打破行政級次限制,實現集中采購供應商入圍結果“全市共享”。對于協議定點供應商,企業只需要參與一次招標,結果“全市共享”。改變目前兩年一個周期招標的做法,實現不定期多次備案,增加企業參與機會。
上海
亮點一:爭做“不聲不響”的排頭兵
打開上海市政府采購網,記者并沒有找到明顯標有“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或文件。但是,如果說上海是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的排頭兵,估計沒有人會去否認。實際上,早在多年以前,上海就采取了許多惠企措施。
比如,當很多地方還在為要不要取消投標保證金而猶豫不決時,上海早在十多年前就已邁出了這一步,對部分項目免收投標保證金。對于履約保證金和質量保證金,上海要求采購人嚴格在規定標準內,按照盡可能少收的原則收取,并且采取履約保函等非現金方式收取。
再比如,早在2000年,上海就開始實施電子化建設,2005年開始在少數項目上試行電子化招標,幫助供應商免去“路上的煩惱”。就在近日,上海市財政局與浙江省財政廳編制完成《推進滬浙政府采購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協同推進兩地政府采購制度體系共建、模式共創、監管共施、結果互認、信用信息互享,計劃到2023年基本達成滬浙政府采購一體化的目標。
亮點二:打破行政級次開展集采機構競爭
近日,上海完成了首個跨行政級次的政府采購項目——上海市嘉定區集中統一組織合同能源管理服務項目,這既是上海市建立健全集采機構競爭機制的有力探索,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另一種體現,為采購人和供應商雙方提供了方便。
湖南
亮點一:創新電子賣場運營方法
自2020年1月1日湖南省政府采購電子賣場正式投入運行以來,其成效顯著,僅開通一年,交易總額就突破了40億元。在運營過程中,湖南開創了許多新方法,幫助政府采購提質增效。
推出團購模式。借助電子賣場平臺,匯集全省各級采購單位的需求,與生產廠家議價。在兼顧采購需求差異的同時,匯聚相同采購需求,力爭達到批量集采的效果。
簡化供應商入駐流程,推行供應商“承諾制入駐+信用管理”。凡是未列入嚴重失信行為名單和經營異常名錄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當天就可以免費入駐。供應商通過銀行、擔保、保險等機構的增信認證,就可確定不同的信用星級、參與相應交易。小微企業或福利企業、監獄企業只需自我聲明,就可以享受相關的政府采購支持政策。
采用電子增信替代保證金。供應商通過銀行、擔保、保險等金融機構,借助金融機構對入駐供應商提供電子化信用保證,從而降低參與成本,推進政府采購領域信用體系建設。供應商既可以取得不同的信用等級來參與電子賣場交易,也可以利用電子賣場的交易記錄和評價在入駐的金融機構提高信用額度和信用等級,還可以從銀行等機構獲得減免手續費、提高合同融資比例、降低貸款利率等支持。
亮點二:開通政采線上合同融資平臺
湖南省自2018年開始為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探索融資業務,并于2019年將此業務搬到線上,開通了線上融資信息服務平臺,中小企業憑政府采購合同在線上就能快速獲得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湖南省財政廳主動聯合金融機構,積極推動金融機構從關注中小微企業的償債能力向聚焦政府采購合同轉變,將政府采購合同融資風險控制關鍵點聚焦到建立國庫支付資金直達融資回款賬戶機制上來,供應商憑政府采購合同即可申請貸款。為進一步防范風險,湖南省財政廳頒布了《湖南省省本級政府采購合同融資實施辦法》,還發文建立小額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為金融機構兜底,加大對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讓金融機構安心放貸。
截至目前,長沙銀行等12家金融機構在湖南政府采購合同線上融資信息服務平臺推出了政府采購合同融資產品。去年全年共計263家中小微企業利用政府采購合同從金融機構融資6.3億元。
內蒙古
亮點一:迎頭趕上,多舉措優化營商環境
近兩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進行了“大跨步”式的改革。
基礎信息一地登記、全區共享,讓供應商不再“登門拜訪”。通過建設全區統一的供應商庫,各級政府采購供應商僅需在線登記,即可參與政府采購活動。
構建全區數字證書互認體系,讓供應商一“Key”辦業務。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聯合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服務中心構建了全區政府采購數字證書統一安全認證互認體系,實現CA數字證書跨平臺、跨部門、跨區域互認,切實降低了供應商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實施政府采購合同融資,讓中小企業融資“由難變易”。通過出臺《支持中小企業政府采購合同融資辦法》,建設中小企業政府采購合同融資信息服務系統,在為中小企業解決經營瓶頸的同時,有效落實了政府采購扶持中小企業政策功能,同時還能幫助金融機構降低風險控制運營成本。
建設全流程電子化交易,讓供應商參與開評標“足不出戶”。截至2021年6月,全區政府采購項目電子化交易管理系統全部上線運行,通過實施政府采購項目交易全流程操作電子化,讓供應商在家即可遠程參與開評標。
實施電子保函,應用信用擔保手段,幫供應商“降本提效”。通過在全區建設政府采購電子保函管理系統,推動電子保函在自治區政府采購領域的應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采購服務管理水平。
亮點二:優化政府采購救濟機制
完善政府采購質疑投訴和行政裁決機制是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內蒙古圍繞這一方面也開展了許多創新性工作。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組建了我國首家政府采購裁決服務中心。該中心建立了統一的政府采購行政裁決標尺,自治區級以下的爭議也可通過中心行政裁決,有效解決了當地“同案不同處理”“同錯不同罰”“輕錯重罰”“重錯不罰”的問題。同時,該中心構建專家審查管理制度,規范了裁決案件審查規程,并通過組建律師服務團隊,協助辦理程序性工作。
針對投訴處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出臺了《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投訴處理結果電子化登記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實行政府采購投訴處理結果電子化管理。運用大數據手段將投訴各方、投訴事宜等信息納入綜合數據分析,為政府采購行政裁決改革示范點工作以及政府采購誠信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質疑答復,內蒙古建立了“質疑論證會”機制,規定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應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保障質疑答復中可能受到影響的相關主體陳述申辯的權利和機會。必要時,可組織相關各方當事人召開“質疑論證會”,聽取各方意見,做好法律法規的解釋工作。質疑供應商提起投訴的,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應將“質疑論證會”過程記錄材料一并作為附件報財政部門。
亮點三:建成規范統一的“全區一張網”
近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正式上線運行“政府采購云平臺”,這標志著內蒙古政府采購“全區一張網”建設完成。事實上,2019年,該項工作就已開始起步,到了2020年,內蒙古開始在各盟市逐步試點,一個集數據、服務、共享為一體,包括10個子系統7個基礎庫的“政府采購云平臺”初具雛形,并實現了與“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無縫銜接。
在這張“網”全面鋪開的同時,內蒙古獨具匠心,將一些“新點子”融入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當中,為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再添動力。
實施監督預警,構建“紅橙黃”三級自動預警體系。以監督預警規則的形式,將政府采購各項法規、政策的具體要求嵌入系統中,通過在采購預算、采購公告、采購計劃、電子交易、采購合同、電子賣場、履約驗收7個業務環節設置的68條預警規則中,對各類采購主體的采購行為按“紅色、橙色、黃色”三個預警級別實施自動預警、“亮燈”管理,實現了由“人管”向“數控”轉變。
引入大數據分析。內蒙古按照數據類型,將政府采購業務實時產生的基礎數據、監管數據、交易數據、檔案數據,共計百萬條業務數據進行分類、回歸、聚合、統計、分析,為全區各級監管部門提供政策支撐。
建設電子賣場,雖“后發”但“先至”。內蒙古電子賣場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全區一張網”的鋪就,其建設步伐也跟了上來,通過實施網上競價、網上直購、定點服務等簡易采購程序,實現全區通用類貨物服務電子化采購。為進一步規范電子賣場采購活動,內蒙古還發布了商品上架管理規范及規則,以及商品上架示范案例,并對上架商品實施了價格監測機制。
此外,從最早加入“一張網”試點的鄂爾多斯市,到剛剛完成部署的呼倫貝爾市,各盟市都是一絲不茍地抓落實,切實將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執行到位。
福建
亮點一:與時俱進豐富電子化內容
在政府采購電子化方面,福建也是開拓先行者。早在2017年,福建就開通了政府采購網上公開信息系統,將預算計劃管理系統、交易執行系統、網上超市系統、保證金管理系統、監督預警系統與信息門戶系統八大“子系統”嵌入其中。
如今,福建根據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新要求,不斷對政府采購信息公開系統功能進行升級完善。一是將采購人內控制度植入系統中。二是豐富電子交易運行內容。對現有的6種招標、非招標采購方式的規則進行梳理,細化了200多個業務環節,突破電子投標、電子開標和電子評審等技術難點,目前還在研究設計政府采購框架協議的電子化流程。同時,建設了全省統一的政府采購網上超市。按照財政部要求統一全省集中采購目錄,推進集中采購機構競爭試點,開通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合采購功能。三是提升電子監管能力。將政府采購關于時限、金額等方面要求轉換為計算機語言,嵌入電子探頭,強化對采購活動的動態監督和預警。四是開通電子答復業務。系統擁有網絡在線客服,可實時答復供應商使用系統辦理業務過程中的問題。同時,引入智能問答機器人,建立常見問題題庫,提高回復效率。
亮點二:提升政府采購透明度的“佼佼者”
福建在提升政府采購透明度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在2019年政府采購透明度第三方評估結果中,福建排名第一。其亮點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建設省、市、縣標準統一的政府采購網上公開信息系統。實現系統對接、數據匯聚、資源配置協同,實現政府采購全流程電子化。
印發政府采購信息公告模板。梳理信息公開要素和要求,固化信息發布格式,提高信息發布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
全流程電子化運行,提升監管效率。有效銜接內部決策、采購需求、組織評審、合同簽訂、履約驗收、資金支付全過程各環節,推進和完善采購活動的電子化運行機制,操作留痕可追溯、過程透明全公開。
從健全政策體系、加強對指定媒體監管、建立信息發布機制及加強對采購人、集中采購機構和社會代理機構的考核等方面,強化監督指導。
山東(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亮點一:引入區塊鏈技術
在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中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市場主體信息、中標通知書、招標(采購)公告、藥品帶量采購訂單業務等關鍵數據進入區塊鏈,確保數據真實可靠,不可篡改,提升政府公信力。
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受邀加入“公共資源交易區塊鏈共享工作組和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公共資源交易項目組”,與國內應用區塊鏈先進地區開展合作,標志著山東省在區塊鏈應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亮點二:開展“好差評”監督管理工作
山東率先出臺《落實“好差評”制度工作舉措》,對平臺管理行為進行自我約束,設置評價節點13個、評價事項25項,形成評價、反饋、整改、監督全流程閉環銜接,實現服務事項全覆蓋、評價對象全覆蓋、服務渠道全覆蓋。制定《內部控制手冊》,理清工作流程,明確工作責任,防止出現漏洞導致的扯皮現象。
湖北
亮點一:推行信用承諾制
目前,湖北省已建立和完善對政府采購失信行為信用信息記錄、查詢、使用、報送及管理制度,全面實行政府采購供應商、采購代理機構、評審專家信用承諾制度。對違法失信者加大曝光和懲戒力度,形成了“一地受罰、處處受限”的機制。
亮點二:想方設法保障供應商司法救濟權益
省級通過購買法律服務的方式,協調處理政府采購供應商投訴,形成良好的政府采購救濟機制,維護政府采購供應商的合法權益;武漢市將財政部門收到供應商書面投訴后的受理審查時限從法定的5個工作日壓減為3個工作日,提高投訴處理時效;黃石市從詢問、質疑開始就高度關注,根據質疑和投訴情況進行分析,建立了苗頭性傾向問題約談機制;十堰市依據《政府采購質疑和投訴辦法》,制定了《十堰市政府采購辦內部控制制度手冊》,建立了受理、辦理和決策崗位不相容的內控機制。
(上述省份排名不分先后)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