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事件”警鐘需長鳴
“德勤事件”警鐘需長鳴
——通過“德勤事件”透視政府采購會計、審計服務規范
■ 本報記者 楊文君
此前,財政部對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德勤)開出超2億元罰單,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事件已經過去1個月,輿論的熱度雖逐漸減退,但其敲響的警鐘,仍需長鳴。
聚焦到政府采購領域,又該從“德勤事件”中引起哪些注意?
“避坑”關口能否前移
對于審計、會計這樣的服務,如何在采購階段幫助采購人避坑?從實踐角度來講,難度不小。
近年來,伴隨著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政府采購從“重中間”轉向“首尾并重”,很多從業者認為,想要把好關,需要從采購需求、評審、履約驗收等方面著手。
記者翻閱了幾份關于審計、會計服務的采購項目文件,發現采購需求方面的描述詳略不一,但多停留于定性描述,缺乏量化指標。比如,某地金融局會計服務項目的采購需求是這樣表述的:供應商需協助采購人對創業投資企業開展備案年檢工作、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企業及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企業開展試點基金審核和跟蹤服務工作、開展集體企業確權等工作,共協助審查約106家企業的備案、年檢、試點相關申請材料、變更材料,提供財務專業咨詢,并出具專業審核意見。
對于服務質量,上述項目采購文件要求,擬派團隊須熟悉創業投資企業年檢備案項目和檢查項目相關規定及實施規范,并具有專項審計及財務咨詢項目(市級以上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單位)服務經驗。具有行政事業單位委托專項審計或監督檢查或相關財務咨詢服務經驗;具有國有企業年度報表審計或專項審計或相關財務咨詢服務經驗;近5年內未受到監管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的行政處罰或行業協會的行業處分等。
除了類似上述需求描述外,一些審計、會計服務項目會對人員有業務素質和量化的要求,比如,某教委審計服務項目的采購文件就要求,項目總負責人1人;項目現場負責人須為注冊會計師且執業年限(以注冊執業證書初始注冊時間為準)3年以上,否則為無效響應;項目組現場負責人為具有相應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具有獨立帶組的工作經驗;派駐各項目團隊人員應當具備與項目要求相適應的政治素質、政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等。
在評審標準方面,企業的管理制度、業績、技術方案、項目團隊、價格等是采購人格外關注的因素。
據了解,在政府采購會計或審計服務時,采購人比較看重事務所基本情況、事務所及其人員職業處罰記錄、項目組情況、服務方案等內容。其中,事務所基本情況是指組織機構、專業人員數量、管理體系、類似業績;事務所及其人員處罰記錄主要是指負責人情況的執業資格、組員的執業資格和行業經驗等;服務方案主要包括內容、流程、調查方案、溝通和匯報機制、進度控制、質量保證措施、保密措施等。
不過,在上海市政府采購中心的工作人員秦志龍看來,采購人對采購需求的編制和評審標準的設定負主體責任,代理機構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采購需求和評審標準進行合規性、合理性等方面的審查。
“具體到會計、審計服務項目,單位資質、人員資格和能力、收費標準等都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秦志龍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是否誠信、是否造假,這在政府采購階段是無法判斷的。
對此,原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招標采購事業部副總經理李杭建議,不論是采購人還是供應商,在編制和評審服務方案時,要引以為戒,對未充分關注經濟業務實質、未穿透審計底層資產真實狀況、重大投資事項忽略審批合規性等突出問題,制定防范措施。
服務方案惹爭議
記者發現,對于會計、審計這樣的服務類采購項目,采購人通常將服務方案列為評審因素之一,并給予較高的評分權重。
對于這一做法,某地政府采購中心的工作人員程先生給出的解釋是:“服務不同于貨物項目,缺乏技術標準等規格參數,如果沒有方案作參考,很難評判出哪家供應商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不過,也有很多從業人員持有反對觀點。
其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和《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87號)對評審標準的設定有著明確的規定。即評審因素應當與投標人所提供貨物服務的質量相關,無關的因素不得設定為評審因素;可以量化的指標才能設定為評審因素,不能量化的因素不宜設定為評審因素;評審因素與相應的商務條件和采購需求對應,不應超出商務條件和采購需求設定評審因素。
對此,廣西一律師事務所律師認為,方案作為評審因素不符合采購需求“完整、明確”的法定要求,方案不能完全反映貨物或者服務的質量,方案難以量化。因此,將方案作為評審標準不符合法定要求。
最近,也有業內人員戲謔道:“難道一個人生病了,先要讓所有的醫生都寫出一套方案,看看誰的醫療方案更好,再去治病嗎?”
還有從業者表示,采購人希望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事務所先提供方案,而會計和審計服務具有特殊性,需要先了解情況,才能提供合適的方案。在不了解服務對象的情況下,如何提供方案與建議?經驗固然重要,但是每一個案件,都有特殊的地方,之前的案例經驗,不代表適用當前的項目。所以,在未了解真實情況的條件下,方案顯得十分蒼白。
記者了解到,目前,因會計、審計服務的行業特點,編制采購需求難以做到量化,方案評分更是面臨困難,采購人對擬派項目團隊的了解僅限于供應商的自我介紹,無法了解團隊的實際能力。同樣,供應商在編制響應文件時也基本采用模板式應答,且因為不能保證獲得中標資格,擬派人員也都是暫定的。因此,事務所的勝出主要是憑借其方案和實力給采購人的整體印象。
服務采購項目能否將方案作為評審因素,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焦點,但是對于大多數采購人來講,服務看不見、摸不著,缺乏規格標準,方案成為了評判的“不二法門”。
加強監管或成良方
3月24日,繼德勤受罰之后,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應約在財政部會見德勤全球理事會主席舒亞玟。舒亞玟介紹了德勤全球最新發展情況,表示德勤全球支持德勤華永完全接受、堅決執行財政部此前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德勤華永將制定并落實整改方案,推動提升審計質量。
德勤作為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此次誠懇接受處罰的舉動,再次引發了一波關注。對于財政部的果斷出手,李杭給出了好評。她認為,此舉不僅針對德勤存在的審計問題,更是基于國家安全方面的考量,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四大”的迷信。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德勤事件”是一面鏡子,提醒在政府采購會計和審計服務時,相關人員要謹慎審視在會計或審計類項目招標采購全過程中的每一步操作,依法依規,細心規劃,精心組織。
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法律顧問張雷鋒給出了具體建議。他建議,采購會計或審計服務,應著重關注項目負責人的業務能力和責任心等,設置服務方的合同義務以及違約責任,通過高昂的違約責任來約束對方勤勉盡責地完成服務。
此外,財政部此次更是打出重拳,對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及7家附屬公司分別給予10萬元罰款的頂格處罰,并對德勤進行了超2億元的罰款,給予德勤總所警告,暫停德勤北京分所經營業務3個月。
對此,李杭表示,重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此次重罰,德勤應引以為戒,依法依規著力提升其審計工作水平。與此同時,政采人應吸取此次事件的經驗和教訓,在政府采購中盡職盡責,自省自律,真正做到透明、公正,不留隱患。
“罰款金額巨大,讓行業震驚。”站在會計、審計人員的角度,張雷鋒表示,審計所“失之毫厘”,委托人“謬以千里”。會計、審計等工作人員應當引以為戒,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完成自己的工作。
某國家會計學院教授也建議,會計、審計人員應充分理解法律法規,虛心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指導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做實會計、審計工作,努力推動會計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
站在監管的角度,李杭還建議,加強對違法違規事務所和個人的信息披露,縮短披露周期,使采購人可以及時查證,避免踩雷;在條件允許時,對審計結果進行抽查; 區別于普通的貨物采購,有關部門可制定專門的會計、審計服務采購管理辦法。
“德勤事件”的來龍去脈
自2021年起,財政部對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會計信息質量及其審計機構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德勤)執業質量開展了檢查。
財政部成立專項檢查組,對華融和德勤分別開展現場檢查,問詢訪談相關人員,查閱復制相關資料,廣泛調查取證,向華融、德勤征求檢查意見,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數次集中審理和專家論證。2023年2月24日至3月6日,據當事人申請,財政部依法對德勤組織了聽證會,充分聽取了陳述和申辯意見,對有關事實進行了辯論和質證,確保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程序合法。
經查,華融2014至2019年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內部控制和風險控制失效、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等問題。德勤未充分關注華融多項經濟業務實質,未穿透審計底層資產真實狀況,對重大投資事項忽略審批合規性,對已識別的異常交易未恰當發表審計意見,未能客觀評價企業資產狀況,未能準確評估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參數的合理性,在提供審計服務期間,未保持職業懷疑態度,未有效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未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存在嚴重審計缺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等法律法規,財政部秉持“過罰相當、公正執法”原則,綜合考慮華融、德勤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影響范圍等因素,于2023年3月15日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對華融及7家附屬公司分別給予10萬元罰款的頂格處罰,并對德勤進行了超2億元的罰款,給予德勤總所警告,暫停德勤北京分所經營業務3個月。
在財政部發布處罰公告后,德勤發布了一則“關于財政部對德勤華永有關中國華融審計的行政處罰的事務所聲明”,表示德勤北京分所及其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均不存在任何不誠信的行為等。
但3月24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應約在財政部會見德勤全球理事會主席舒亞玟。 舒亞玟介紹了德勤全球最新發展情況,表示德勤全球支持德勤華永完全接受、堅決執行財政部此前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德勤華永將制定并落實整改方案,推動提升審計質量。
(記者楊文君整理)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