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數字時代的“記憶之匣”
【圓桌論壇·聚焦電子檔案】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張舒慧 彭勇琪
嘉賓: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政府采購處四級調研員 王 棟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助理研究員 連文怡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夏 冰
政府采購業內專家 張澤明
博思數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 蘇日古嘎
守護好數字時代的“記憶之匣”
——業內專家共話政府采購電子檔案系列問題
采取多項措施保護檔案數據
主持人:當前,我國政府采購電子檔案系統一般會采取哪些信息安全措施?比如,是否有備份機制或災備方案?如何確保檔案數據的長期可讀性和完整性?
王棟:內蒙古政府采購電子檔案系統是“全區一張網”政府采購云平臺的子系統,本身就要求三級安全等保測評來保護平臺整體運行安全。此外,為了確保安全性,平臺通過加密技術,保證檔案文件不被篡改,并提供檔案私有化格式存儲,支持通過專用的文檔編輯器查看私有化格式的檔案文件,同時也支持手動下載至本地查看。
張澤明:一是采取存儲異地雙活備份的措施,確保電子檔案數據的存儲安全。二是按照國家數據分級保護規范,做好電子檔案數據安全防護。三是做好訪問控制,防止失密、泄密問題發生。四是提供對外統一接口,便于數據互聯互通。
夏冰:一般而言,電子檔案系統會有相應的備份機制和災備方案。對于電子檔案,除了要線上保存外,線下最好也要同步保存一套。為了保證檔案數據的長期可讀性和完整性,需要定期進行校驗,即對數據本身和數據載體校驗。國家檔案局印發的《電子檔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組織機構應當加強電子檔案備份工作,制定電子檔案備份工作方案,對電子檔案、電子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完整備份。應當在磁介質、光介質、縮微膠片等介質中選擇至少兩種符合長期安全管理要求的存儲介質,以在線方式和離線方式保存至少三套完整數據,每種介質上保存一套完整數據,一套在線應用,兩套備份。應當制定檢測策略,定期對電子檔案可讀狀況、所處軟硬件環境、存儲介質完好程度等保管情況進行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必要時對電子檔案數據進行轉換、遷移?!钡诙邨l明確,“對重要電子檔案進行異地備份,根據需要有條件的檔案館可以建設災難備份系統,實現重要電子檔案及其管理信息系統的備份與災難恢復。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可以參照執行?!边@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采購電子檔案系統也應進行完整備份,而不僅僅是電子檔案本身。
蘇日古嘎:電子檔案存儲設備基于商密算法,實現數據加密存儲,再通過國密芯片、硬件加密、專用接口讀寫、病毒隔離等方式,保障電子檔案安全。與此同時,通過容災備份、異地災備、數據恢復等方式,以及定期巡查、自動掃描等運維工具,保障檔案長期可讀性和完整性。
借鑒域外經驗解決當前困境
主持人:我國在政府采購電子檔案管理中面臨哪些困境?有哪些域外經驗可借鑒?
連文怡:當前,我國在政府采購電子檔案管理中面臨所謂的“三重困境”——成本壓力、數據激增、技術可持續性。雖然尚未形成如歐美那般高度制度化的治理體系,但已逐步通過政策指引、標準制定與地方實踐探索三條路徑予以應對。
應對財政成本壓力,財政部曾發文提出,鼓勵各級部門利用電子化手段,推進政府采購項目全流程電子化交易,要求省級財政部門組織建設統一規范的政府采購全流程電子化平臺。多地試點由財政廳(局)主導平臺建設,如江蘇、廣東、四川等通過政采云模式推動平臺統一。多數省級財政部門采用“政采平臺+外包運維”的模式,將電子檔案系統運行維護外包給第三方服務商,通過財政性項目招標方式控制預算支出。
歐美國家采用分散投入、集中管理、制度兜底的方式建立“集中采購+共享服務”機制來減少財政成本。例如,美國聯邦政府由總務管理局(GSA)主導統一采購電子檔案系統和云計算服務,通過政府云(FedRAMP)機制審核合規廠商,避免重復建設。歐盟成員國廣泛采用“政府云(GovCloud)+集中數據中心”方案,由國家級或區域級數據中心統一維護電子檔案平臺,緩解基層機構財政壓力。這種“集中+共享”的方式可以減少各部門自建數據中心的資本性支出,減少重復投入。目前,我國采用的成本控制策略尚以“行政協調+項目管理”主導,未完全實現歐美式的共享服務財政架構(如美國GSA模式),但平臺整合趨勢已基本確立。
面對越來越多的政府采購電子檔案數據,我國初建“全國分級統一存儲+生命周期管理”的檔案管理制度,但尚有很多技術問題仍在探索。比如,當前多采用商用云服務解決存儲彈性問題,但“冷/熱數據管理”理念尚未普遍落地,部分地區仍采用本地磁盤/服務器硬存儲,未建立統一標準。
《辦法》第五條明確指出,“組織機構應當加強電子檔案全過程管理”,將全過程管理作為電子檔案管理的核心原則予以確立。同時,《辦法》按照電子檔案生命周期編排章節,明確立法核心架構,明晰各流程、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雖然全生命周期理念已寫入政策,但尚未在多數地方轉化為技術系統設計規范,尚缺統一分級標準與歸檔實踐路徑。
在這方面,歐盟網絡安全局(ENISA)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都要求將電子檔案按重要性分級,采用分層次的存儲策略。換言之,熱數據放置于高性能存儲(如SSD/NVMe);冷數據歸入低成本對象存儲(如S3 Glacier/磁帶庫);非關鍵性數據定期“下線”或歸檔。例如,英國國家檔案館使用對象存儲技術(Object Storage),結合近線冷存儲,降低長期數據持有成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同美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NARA)合作項目中,大量電子檔案通過ZFS/Glacier歸檔,并結合元數據索引,確??刹檎倚耘c低成本。聯合國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多份文件建議,建立自動清理規則和生命周期策略,避免數據冗余與無期限保存,減少無效數據帶來的空間壓力。例如,NARA的“Capstone計劃”,對聯邦員工郵件設定統一保留年限和刪除機制,降低數據負擔。
對于技術迭代下的長期可讀性保障,我國目前缺乏統一長期可讀性與可遷移性技術標準。雖有國家檔案局發布的《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GB/T 18894-2016)》,但對文件格式、元數據、安全機制等僅為原則性指導。地方系統使用的歸檔格式混雜(PDF、JPG、Office、CA簽名版PDF等),沒有形成統一的可遷移格式體系(如PDF/A標準尚未強制采用)。少數地方采購平臺具備異地災備,但多依賴第三方云服務商自身的高可用服務,政府采購文件在數據主權、安全可控方面仍存在疑問。此外,我國尚未建立國家級的政府采購電子檔案長期保存平臺,且歸檔責任在各地財政或交易中心層面分散,未實現統一審計和持久管理,技術持續演進與標準不匹配的張力愈發明顯。
為此,我國應該著手制定技術中立與可持續標準。比如,參考使用聯合國、英國國家檔案館、國際檔案理事會(ICA)共同倡導的開放文件格式(如PDF/A、XML、ODF)作為長期保存標準,避免依賴某一廠商的專有格式;借鑒歐盟國家采用“3年至5年技術審查+批次轉譯”策略,將電子檔案從過時格式(如早期的Office文件)轉為新標準,以保證可用性;引入持續遷移機制,保障政府采購系統數據的可持續性。具體來看,采用“定期遷移至開放平臺+人工核驗”相結合策略,強制電子檔案提交采用“技術可遷移”格式,要求每10年評估格式可讀性并提出遷移計劃。
無論哪種解決方式,都離不開制度兜底與協作機制。多國采取“檔案+財政+技術+法律”多部門聯合推進的模式。例如,荷蘭國家檔案局與信息安全中心、預算管理部門合作設定長期預算滾動機制;美國國會通過特別預算(如E-Government Act、MGT Act)支持數字化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歐洲“數字歐洲計劃(2021-2027)”支持各成員國檔案系統升級,提供技術指導與財政補貼??梢哉f,歐美及國際組織已在數字檔案管理方面形成了全流程、多維度的成熟體系。從技術(加密、備份、區塊鏈)到管理(分類貼標、日志審計、演練),再到法律機制(保存規定、刑責保障),無不強調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與長期可讀性。因此,建議我國構建類似“技術+管理+法律”的復合體制,明確權責、強化協同、確保合規,才能在保證國家安全與財政效益之間實現平衡,推動政府采購電子檔案體系健康發展。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