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里的黃土情
【舌尖上的文化】
豆豉里的黃土情
■ 司潤和
榆林往北,黃土丘陵一路伏延又突起,便到了麻黃梁鎮。本地人熟絡地講:“咱這搭,有一樣吃食最離不開。”那便是麻黃梁的醬豆腐和豆豉。
這片梁上的老鎮子,巷道如老人曲折的筋脈般兜轉,風過時,仿佛能捎來豆子的微醺暖香、蒸騰的水汽與花椒的鮮麻氣息。此地人皆守著古法做著醬豆腐與豆豉,各家微小的作坊便如鎮子的心跳,安穩地搏動在每一道門檻后面。鎮東頭的李玉梅家,便是如此一方灶火。“鄉黨都來我家尋。”剛過六十的李大媽總是帶著厚道的笑意,“打年輕時候就圍著這鍋臺轉弄醬豆腐,手腳沒閑過哩。”
說罷,她便引我們走進自家院子,黃土坡上幾孔老窯洞安然落座。李大媽徑直推開偏房一扇舊木門,這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屋子就是她的小天地。墻角陶缸靜靜碼放著,封存的是自家釀的糜子黃酒,這醬豆腐和豆豉是點睛之筆。屋子當中地上,排列著數只黑色老陶壇,里頭就是正悄悄醞釀滋味的醬豆腐坯子和豆豉胚。李大媽說,此地人家家都有熬做醬豆腐的習慣。“我娃娃還小那會兒,老人見哈氣成霜的窯洞當口就講,醬豆腐要備哩!年景少了這一口咥著,咋能叫過年嘛!”
到了真正闔家團圓的年三十夜,熱菜的香氣在窯洞里蒸騰繚繞,最后端上炕桌的,必是那切得方方正正、遍身胭脂紅的醬豆腐,旁邊少不了油潤潤的一碟豆豉。
豆豉的做法看著質樸簡單。揀當年的新豆子,隔夜泡發透了,次日用大鐵鍋滾水煮熟,瀝干水分,隨后便趕緊用干凈的白粗布密實包裹起來,整盤塞進柳條筐,再緊緊捂上麥秸與舊棉絮,放到陰涼背靜處等著自然生發奇妙的轉化,這過程約莫得等上半月光景。
待到時辰足了,李大媽才小心掀開包裹布,此時那發酵好的淡色豆豉已經暗藏神韻了。她將豆豉傾入盆中,再兌入珍藏的原湯精華,添上鹽、醇厚的黃酒、姜末,最后加入花椒粉與噴香的辣面子攪勻,封存在壇里腌漬些日子便得了風味。看似平常,卻暗含老輩人才懂的節點。鹽放少了吧,豆豉面兒便虛浮起一層白霜,味道也走了酸;可若是錯過了豆豉剛起酵、粒子正饑渴吸收滋味的那寸光陰再加鹽,咸味就吃不透里頭去了。李大媽邊利落地拌著調料邊輕聲念道:“鹽跟時辰,都在自家心里裝著哩,旁人摸不清這個路數。”
而做醬豆腐,豆子倒是不必太挑。細心磨成豆漿點成豆腐,壓出水分切成寸許方塊。接著便是最需耐心的一步:柳筐底下鋪勻曬得干脆的陳年麥草稈,豆腐塊像砌小城一樣整齊地碼放上去,蓋一層草稈,再碼放一層豆腐塊,如同反復而安穩地累積堆疊。待裝筐完畢,將蓋子封嚴實后搬到陰涼的窯里養著,李大媽這時會特意撒一把陳年的艾草屑在麥草稈上。她笑瞇瞇地說:“艾草那個清氣,是老輩人傳下的念想,打小聞慣了這個,壇子里捂出的味才正。”
有年輕后生曾好奇地問過,如今機器利索得很,何必這般慢騰騰費手勁?李大媽只是含笑搖搖頭,這祖輩相傳的工夫確實緩慢,然而慢處生出的味,是豆子與手溫與黃土在歲月里從容對話,才沉淀下的渾厚心音。若失了這種慢,舌尖上那份獨特的、安定的濃香便仿佛被抽去了魂靈。
那些黑褐的陶壇靜立幽暗處,豆子在時間深處秘造自身。待個把月后開壇,醬豆腐與豆豉終于被慎重取出,它們早已將麻黃梁的風日雨露、溫熱厚道、黃土深處無聲而堅韌的生息,悄悄釀進細密肌理里。它們自身便是小小的一方陜北鄉土,方方正正,滋味篤厚,是時間以最緩慢的方式寫給土地的味覺箴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