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的“和市”
變形的“和市”
■ 梁發芾
在遠古時代,無所謂政府采購,因為君主和政府的所有開支,都可以通過納貢,實物稅和官辦機構生產的產品予以滿足。但隨著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的發展,人們給政府繳納的稅收往往是金錢,皇室和政府需要的物品,要用現錢從社會交換。這樣就出現了政府采購。當然,古代并不叫做政府采購,而是用“和市”、“和糴”、“和買”、“和雇”、“宮市”等名詞表達。政府采購大概在漢朝就已經出現,而唐朝已經相當發達,宋朝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和市”、“和糴”、“和買”、“和雇”、“宮市”等名詞,雖然表達的意思是政府購買,但是其內容是有區別的,意義在歷史上也是有變化的。這些詞語多用“和”這個詞,說明交易的雙方是自愿進行的,不存在強迫,大致屬于公平交易。“和市”表示的就是百姓和政府兩廂情愿的交易,“和買”指的是政府向百姓平價購買綿絹等絲織品,“和糴”指的是政府向老百姓平價購買糧食和草料,“和雇”是政府出錢購買老百姓的勞務。從文字表面看,政府都是要支付公平合理的價錢的。至于“宮市”,有些特殊,是唐朝的宦官,從市場為宮廷采購物品,據說起初也不是巧取豪奪,其交易也是基本公平的。
這些政府購買,當剛剛興起的時候,往往能夠做到公平合理,兩廂情愿,但是,最后基本上都走樣變形,成了不公平的交易,甚至變成了強迫的無償奉獻,實際上成為稅收。
比如唐宋時期的“和糴”與“和買”,開頭給現錢,后來就往往給一部分錢,另一部分給食鹽之類頂替,甚至拿嚴重貶值,沒有什么價值的紙幣支付。在對商品的估價中,政府也會故意壓低物品價格而使百姓受損。歷史記載說,唐德宗有一次打獵,住到農民趙光奇家。皇帝問,老百姓快樂嗎?趙光奇說,不快樂。皇帝說,今年年成不錯,糧食豐收,有什么不快樂的呢?趙光奇說,由于陛下您的詔書未能取信于人。當初說“兩稅”之外再沒有其他徭役,但是現在的徭役負擔卻比以前更為沉重。和糴糧食,老百姓一個錢都沒有見到,還要強行收取,原來要求,老百姓把糧食送到大路邊就行,現在卻還讓我們無償運送到京城附近。經過數百里路途的顛簸,車壞了,牛死了,家破人亡還不能完成徭役,你說我怎么能夠快樂呢?(見《冊府元龜》)原來,到后來和糴不但不給錢,還要義務運輸到指定的地方。
政府購買幾乎白拿的典型,可以參看我們都學過的白居易名詩《賣炭翁》。因為有這樣的前車之鑒,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對于政府采購有一些要求,比如,要求宮廷采購市場物品,價格要比老百姓之間的交易價高出10文,禁止打著宮廷采購的名義坑害商人。朱元璋還說,如果坑害百姓的事發生,可以直接上訪告狀。后來,明朝還建立了一種對市場物價定期評估的制度(叫做會估),政府購買的價格,也按照市場評估價支付。不過在執行中,卻仍然是弊端重重。官員要么故意壓低估價,坑害商人,要么拖欠貨款,遲遲不予支付,要么變成一種無償的負擔,由城市鋪戶“買辦”。當然,在明朝時期,也有官員與商人沆瀣一氣,虛抬價格,中飽私囊的事。
政府采購,總的來說,古代政府往往將它變成了無償稅收,由百姓負擔,這種情況今天已經很少見到了。
(本文摘自《新快報》,作者系財稅史學者)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