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魚鮮
【人間煙火】
邊關魚鮮
■ 邱小平
在黑龍江有句名言,“棒打狍子瓢舀魚”,生動形象地描述出東北魚鮮之多。黑龍江有近3000公里的邊境線,九成是界江界湖,盛產達氏鱘、施氏鰉、大馬哈、興凱湖大白魚等名貴魚種,更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三十二雜魚”,6000里邊關也是名副其實的6000里魚鮮“走廊”。
“神州北極”——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是這條走廊的最北端,這里的“北極神柳”遠近聞名,北極神柳是柳根魚的一種。柳根魚喜歡生活在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小河和溪流中,小溪邊兒的柳樹根部往往被水沖刷成空洞,須根則成蓑衣狀,隨著水流輕舞慢擺,是柳根魚最喜愛的藏身之地,由此得名。
北極神柳真的很神嗎?這一直是我心中的謎團,去年到北極村,終于吃到了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北極神柳。這種魚體型不大,最長的也只有兩寸,魚背灰黑,魚腹白色,背部正中有隱約的黑條紋,可酥炸、油煎、醬燜,以酥炸最香。由于北極鎮的柳根魚棲息地額木爾河河水清澈無污染,因此柳根魚肉質比其他地方的更細膩、更鮮嫩、更受當地人和遠方客人的青睞。
在黑龍江邊境的大江大湖里,肉食性魚類不在少數,但是有一種不光吃魚,還敢于攻擊青蛙、野鴨的魚,這就是狗魚,“華夏東極”撫遠是盛產狗魚之地。
狗魚的嘴大而扁平,下頜如刀鋒般的牙齒格外突出,號稱淡水魚中性情最為粗暴的“殺手”,在黑瞎子島,民警李華告訴我,看到過狗魚咬死水老鼠,堪稱剽悍。
黑龍江的狗魚一般長有黑斑,體細長,一天可以吃和自己體重相當的食物,生長極快,壽命也長,一年就可長到兩斤多,有漁民捕獲過二三十斤的狗魚。在饒河、撫遠、虎林等地的江邊,每個燒烤攤前都晾著幾條狗魚,當地人稱“狗魚坯子”,烤出來的整條狗魚外酥里嫩,魚肉呈蒜瓣狀,蘸點大醬或鹽末即可食用,非常美味。當地人還喜歡用狗魚做魚肉丸子湯、魚湯面,味道極好。
撓力河的鯽魚也是黑龍江河鮮中的一絕。有一年,我們乘船沿著烏蘇里江溯江而上,在饒河縣東安鎮歇腳,吃飯的時候,上來一盤燉鯽魚。同行的高哥說:“這個鯽魚可不是一般的鯽魚,在清朝,這個可是貢品。”大家的目光頓時聚焦于鯽魚身上,只見每條魚半斤左右,頭背如烏金,魚腹至尾鰭呈橘紅色,魚湯乳白、鮮亮,入口一嘗,肉厚而嫩,刺少而味鮮。
高哥說,這個就是大名鼎鼎的“撓力河紅鯽魚”,發源于三江濕地的撓力河在東安鎮匯入烏蘇里江,兩岸皆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濕地,孕育了味道鮮美的撓力河紅鯽魚。
黑龍江還盛產老頭魚。這種魚有三怪,一怪就是長得特丑,全身黑褐色,嘴上有一排鋒利的牙齒。二怪就是此魚能“還陽”,東北的冬季異常寒冷,即便老頭魚的身體被整個凍住,到了第二年春季還能再次復蘇,給人一種“起死回生”的假象。三怪就是它會發出老頭一般的咳嗽聲,這也是它被稱為老頭魚的原因。
老頭魚個頭兒相對較小,不適合煎、燉,但其沒有小刺,非常適合醬燜,用東北自家制作的大豆醬燜制甚為可口,是繼“鯰魚燉茄子,撐死老爺子”之后的又一魚鮮名菜。
黑龍江、烏蘇里江猶如兩條金絲帶流淌在祖國東北邊關,不僅灌溉了北大荒、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北大倉”,還盛產數百種魚鮮美味,一尾魚鮮可以細品龍江邊關。
(作者系黑龍江省作協會員,就職于黑龍江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采購中心)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