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如:2012:政府采購的危與機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2012中國政府采購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上提出,政府采購制度改革需要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順應這種觀點,筆者對政府采購媒體的發展以及政府采購實踐和發展形勢提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服務創新。可以說,《中國政府采購報》2011年的工作是中國政府采購服務創新的最典型代表。這是報社一年來呈現給大家豐富產品的表現力印證,也是筆者通過縱向和橫向對比分析得出的結果。《中國政府采購報》不時為業界推出政府采購盛宴。新聞熱點如“天價采購”、海口事件、湖南事件等或深度剖析,或解難釋疑,平實而不失專業水準;其標準化、公共服務等專題報道解讀更加具有新穎性、廣泛性和可讀性特點。
其次是技術創新,或者說機制創新。2011年,在多年穩定運行全程政府采購電子化系統的基礎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政府采購中心首創評審公開。經過研究和分析,評審過程通過視音頻直播的方式向投標供應商公開。先選擇一些通用的、競爭充分和行業評審專家能力強的項目進行試點,時機成熟后向所有公開招標項目鋪開。同時邀請工商聯、工會和青年商會等社團組織觀摩指導。評審公開半年多以來效果突出:公開供應商最關注和認為最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大大增強了透明度、評審的可信度和互信力。評審專家的評審公正性和專業性也得到提高。采購人也更加注重對采購需求與實際應標情況的對比分析。換言之,供應商認為這種非常罕見的形式使采購效益大大提高,也沒有產生任何質疑投訴。當然,機制創新可能會面臨“評審過程必須保密”的法律制度壓力。但在法律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面前,只要對政府采購效益有利的事,必須突破一些障礙勇于嘗試。更何況這種行為受到多方面的認同。
最后是制度創新。2012年政府采購可能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體制制度創新,即集中采購機構的出路和歸宿。在管理有所缺失、執行機構職責不明、歸屬不一的現狀下,在招標投標領域頑疾難以治理的現狀下,二者都將進入公共資源平臺交易似是大勢所趨。這是政府采購與招標投標前途和命運的新選項。就進入平臺的七大項目(工程建設招標投標、政府采購、醫療器械藥品招標采購、土地使用權出讓、產權交易、人力資源、知識產權)來說,七個廚子如何做好一盤菜,值得深入觀察和研究。單就政府采購或者集中采購來說,它與公共資源交易二者的關系是“樹種植于土地,樹土相生相長”,還是“鹽融于水,鹽已入水卻不見蹤影”呢,考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若要保持政府主導型的采購活動或者不削弱政府采購和集中采購的功能作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集中采購機構二級法人保存其專業特點及獨立性。或者將平臺在純交易或服務職能基礎上增加集中采購職能。當然,未來交易中心誰負責誰主管也將影響政府采購的發展。政府采購被入公共資源交易范疇,是政府采購之危,亦是政府采購之機。我們需要提前做好功課,化危為機,轉危為安。
體制問題是決定政府采購發展的根本問題。同樣,《政府采購法》踐行10年的歷程,實施條例的出臺,GPA的深入談判,政府采購行業協會或者職業化、標準化的進程,都將是政府采購發展機遇之所在。(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后)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