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立吾庭
【文化自由談】
青竹立吾庭
■ 徐之標
家鄉揚州,自古便是人杰地靈之處。近有汪曾祺先生筆下“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溫情,遠有清代揚州八怪的奇崛風骨。其中,鄭板橋的故事,尤其伴著我的童年。
記憶中,父親總愛在屋前院后種幾叢翠竹,小花臺上也常擺幾盆幽蘭。讀過幾年私塾的他,寫得一手風骨錚錚的毛筆字,是村里公認的“文化人”,也擔著大隊會計的職責。夏夜納涼,他輕搖蒲扇,在習習清風里為我講鄭板橋的故事。那“清白做人”的種子,便悄然播撒在我幼小的心田,如同《人世間》所唱:“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透著希望的美好。
皓月當空,清輝灑落院中竹叢,碎了一地銀光。幽蘭暗香浮動,月季、海棠、芭蕉、桂花、繡球在旁默默相伴。父親捻須沉吟,詩興又起,那首不知吟誦了多少遍的《竹石》便沉沉響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父親管了一輩子賬。他淡泊名利,安守清貧,支書幾度更迭,他從不鉆營奉迎。只將那把算盤打得噼啪作響,毫厘分明。記工分,年終算分配,一碗水端得極平。大紅榜張貼于中街墻上,社員們捧著早飯碗聚觀議論,年復一年,竟未有過一絲閑言碎語。這份沉甸甸的信任,使得父親愈發勤勉,更無暇為所謂“前程”去“打點”。然而,掌著村委會那枚“蘿卜頭”印章,難免有人尋上門來。想承包魚塘河灘者,欲規避水利工役或申請二胎指標者,時而提著煙酒,堆笑而至。我尤記得,一位上海知青曾悄悄從包里掏出兩盒大白兔奶糖。在那個物資匱乏的70年代,這可是稀罕的緊俏貨,香甜的誘惑何等真切。可父親的倔脾氣上來,絲毫不顧我那眼巴巴的渴望,每每直截了當地將人拒之門外,場面時常尷尬。母親偶有微詞:“你這倔勁,跟門口竹子一樣軸!”父親總是笑笑:“你怎么不說我跟竹子一樣有氣節?行得正坐得直,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正是這份剛正清廉,為父親贏回了一張張獎狀,一次次登臺戴上大紅花。后來鄉里聘請他做會計輔導員,鄉長遞過聘書時,由衷贊道:“徐會計,你是咱鄉遠近聞名的‘黑臉包公’!管錢管賬就要鐵面無私,組織信得過你,今后必定全力支持!”歸家后,父親于院中翠竹旁點燃一支煙,咀嚼著鄉長的話,凝視腳下新破土的筍尖,和一旁相伴多年的碗口粗青竹,一股莫名的勇氣與慰藉油然而生,日子更有了奔頭。
我與姐姐,便如幼筍在父親這棵挺拔巨竹的蔭蔽下奮力拔節。村里人都道:“龍生龍,鳳生鳳,會計一大家,本事呱呱叫。”姐姐考上省金融學校,成為鄉銀行職員;我從省財校畢業,也進了鄉財政所端上“公家”飯碗。院子里勁竹婆娑,父親那充滿期許的眼神,常在心頭縈繞。所幸我們都未負厚望,將一張張“先進工作者”的獎狀揣入懷中,帶回家門。父親每次喜滋滋地摩挲著獎狀獎牌,如捧珍寶,轉身鄭重地鎖入他盛放賬冊的木柜里那只竹編籮筐。我深知他的心意——在鄉音俚語中,“竹”與“足”諧音,寓意豐盈圓滿,他巴望著我倆早早“竹”滿此筐呢!
多年后,我在城里安頓下來。遷居三層小樓時,父親雖已退休,卻仍熱心張羅裝修事宜。庭院寬綽,母親想墾出一畦菜園,念叨城里菜貴且不如自家新鮮,我思忖這或許能挽留二老常駐,便未阻攔。母親素來勤樸,立刻風風火火忙活起來。黝黑的泥土帶著鄉野氣息鋪好,播下扁豆、油菜籽粒。父親則在院中踱步,相中了東南一隅的“風水寶地”,朗聲道:“這塊歸我!要栽上幾排竹子。院中有竹自有清正之氣,竹報平安,也是好兆頭。”我原想在此處鑿池養魚點綴些荷葉,也只好欣然作罷。我懂那青青翠竹在父親心中的分量——見竹如歸心安處,此情此志,今生不移。
窗外庭院,竹林婆娑。清風拂過,竹葉沙沙作響。恍惚間,“月光下的鳳尾竹”旋律縈回,鄭板橋那沉甸甸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再次在心底升騰翻滾,久久不絕……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